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春珠
[摘要]新课程理念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能力是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在生活中、操作中、探究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思维能力 生活 操作 探究
新课程的实施,使小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充满活力,而教师的备课则需要更加完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研究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标准、新内容,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和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和分析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具有的知识特性来实施富有数学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快乐,用数学可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情感,增强学生对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的学习应该着眼于学以致用,新课程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计:“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你们的手指头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不知所措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老师问他代表什么?学生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苹果’吗?”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迫切想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苹果。因此,对一种新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又充满智力游戏的内在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感官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如在“拼图”游戏中,让学生把几个同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拼成的图形各式各样。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提高了思维能力。在“拼模型”游戏中,让学生利用多种实物模型,充分发挥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模型,学生通过自己的构思拼出了飞机、汽车、大象、坦克、海豚、大熊猫等的形状。在这样的游戏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把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去理解数学、分析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简易文具用品店,标上“铅笔2支3元,写字本10本15元,橡皮擦5个5元。”再提问:“小王想买8本写字本,可只带了10元,大家说小王带的钱够吗?小王想在这个简易文具用品店买9元钱的文具,请大家帮她算一下怎样买才能刚好花完呢。”此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培养了数学思维创造能力。
(二)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数学成果转为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之在思维领域中对未知事物有所认知,找到思路,并能运用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时候,也开拓了思维。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合来计算的。在“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让学生拿出4朵鲜艳的小花,分成两份,想想有什么不同的分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有三种分法:第一种是把他们分成一朵和三朵,第二种方法是把他们分成三朵和一朵,第三种分法是两朵和两朵。教师再问:“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共有三种分法,谁能找出这三种分法有什么规律啊?”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朵鲜艳的小花放在一边,然后拿3朵小花(或2朵小花、或1小花朵)到另一边。每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鼓励小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开拓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如在新课程“圆的认识”时,问学生:“当你认识到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时,你想问你的同桌一些什么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有不少学生提出了实质性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圆的半径长都一样长呢?”“半径同圆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一些差异,在提出问题时,往往不能直接提到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激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保护好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这样进行下去,就形成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也提高了全面阅读课本内容、查找资料、分析、归纳、概括等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下,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思维空间,这些自由和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郑志民.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益[J].广西教育,2004,(25).
[3]罗兰英.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J].教育评论,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