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究竟“综”在何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益林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倍受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无疑这样的解释是恰当的。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所陈述的这段话呢?我将结合2007各地中考试题相关内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体现在何处?
我们先来看一道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上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试题。
【2007年河北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4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 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字数不限。)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 岳母(岳飞的母亲) 冰心
(3) 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无需过多分析,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的一些规律,尽管试题实质上始终围绕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的特点,但就其考查形式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了综合性“综”的特点。于是,翻阅手头近100套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其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综”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其实不外乎以下4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的综合
作为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它不会只考查学生一方面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它的真正用意,而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是试题考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如,2007年南京市的一道极富影响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就明显地考查了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
这里我们拿2007年齐齐哈尔市中考试题第8、9题,来说明这一问题。
齐齐哈尔市某中学初三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在总结会上,有3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
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
家俱(具)另售(零) 烧并(饼)
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
步步为赢 咳不容缓 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
超女“粉丝”成千上万 东北“玉米”不减当年
8.结合3个小组的汇报,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答出两点即可。)
9.假如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给你怎样的启示?
很明显,这是一道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践题,考查了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命题者把它放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来考查,绝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挑错别字的能力,自然还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教师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学生平时关注的人和事作为教学资源,那么考生在答此类题时,就会感到很轻松。
二、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
我们先来看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6、7、8题。
班上将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你在活动中介绍一位广东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有关人士。
备选历史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孙中山、廖仲恺、蔡廷锴、彭湃、叶挺、叶剑英、秦牧、李小龙。(也可另选。)
6.你准备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你打算采访的对象是。(写出采访对象的身份。)
7.为联系采访,你打电话给采访对象。开头你该怎么说?要求说明目的,语言得体。涉及学校名称和自己姓名时,请用A、B、C等字母代替。
8.请你根据需要,拟定3个准备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它不仅涉及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在答题时仅就语文知识这个角度去答,势必会不够完整。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是一道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试题,然后按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试题的特点去答题,就不至于出现失分现象。类似的试题还有2007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6题,四川省成都市的第14、15题等都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特点。
曾经有人说“文史不分家”。确实,我们在语文课上讲《楚辞》,谈唐诗,不可能只讲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华丽的辞藻,而丢掉字里行间所流淌的历史沧桑和民族精神,语文离不开这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杰出人物以及历史折射出的思想文化。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无处不在。
三、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综合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所有命题者所形成的共识,所以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题中,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题,显得相当多。2007年,不少省、市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考试题正体现了这个特点,命题者既注重考查考生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考查学生课外掌握知识的情况,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如2007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第3题。
学校举办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周”,你和班里的同学参加以下几个板块的活动:
【语文纠错】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同学们寻找生活中使用语文不规范的例子,在校园网上发布,如:
“即来之,则安之。”(出版物)
“招聘启示” (街头广告)
(1)请对以上两个例子进行“语文纠错”。
【名著有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学习语文要多读名著。活动中,同学们读名著、谈名著蔚然成风。
(2)写出《水浒》中最值得你期待的一个精彩故事,并说明理由。
【社会扫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有同学关注到了身边的标语,并引发了一场讨论:
宣传标语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标语确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奇怪的标语,如:“今天,你税了吗?”“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3)请选择其中一条标语,从内容或语言等角度作简要评析。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考查了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还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课内的知识,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关注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同时,对这些现象适时地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在论辩中不知不觉提高,从而内化为各种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知识与能力,在第一个方面已经作了讲述,同时第二、三个教学目标,在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如,2007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试题。
狂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终于在今年3月25日与刘德华合影,但长期支持女儿狂热追星的父亲杨勤冀第二天凌晨却以女儿只能同偶像合影而无法与偶像好好聊天为由,留下遗书一封跳海自尽。此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由此,学校准备举办一个“远离病态追星”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除了杨丽娟事件,你还知道哪些“病态追星”故事?请写一个。(不能出现本校校名或人名。)
(2)你认为该怎样医治“病态追星”?请向有关部门或个人提出两条建议。
这道试题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要求,学生在此可充分表达对此事的观点,当然这种表达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以自己原有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去完成这类试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牢牢记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式熏陶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塑造、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
综合以上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更新以往旧有的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切不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新鲜的题型等闲视之,甚至蜻蜓点水,一语带过。我们坚信这种以检验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试题,因其具有的内容开放性、知识综合性并且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将会日益受到命题老师更多的关注,也必将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古贲中学)
编辑/李莉
E-mail:lili79928@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4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