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大学生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题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362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22-01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学者们对于大学教育模式探讨的视角也不断扩大,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了传播文化和锻炼体魄,更是为了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体与心灵同步健康成长的大学生成为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光荣使命。然而,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全国近13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23.6%的大学生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样的数据触目惊心,也反应了我国目前严峻的教育形势,说明在全国开展各类心理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体育教育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Libilo(器官的潜在能量)的增加,从而减少情绪的涣散或抑郁,改善身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心理的健康程度。我国学者也通过各种调查和实验论证了这一观点,如王立馥、樊新生等学者通过实践调查得出结论:踊跃参加体育活动,并以乐观的心态享受体育过程的学生,普遍心理健康程度良好。因此,大学应合理利用自身条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的为他们提供对应的体育锻炼指导,会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准。
  体育锻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强健学生的体魄,更是为了塑造学生独立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和参与,受到自身兴趣的极大影响,是人在大脑皮层指导下主观活动,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体现了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张扬个性是体育较之于其他课程的独特魅力,是增加学生信心和丰富学生心灵世界的捷径,比如乒乓球能训练学生的灵活机警、体操能培养学生的稳重沉着、足球能培养学生的果敢拼搏、拔河能培养学生的协力团结等等。
  二、大学生体育教育具有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功能
  据国外文献显示,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心理医生治疗病人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辅助方法。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心理医生认同将体育锻炼纳入焦虑症心理治疗的方案,近六成的心理医生已将此方法采纳实施。临床研究表明,中强度的体育锻炼对维持乐观的情绪、改善悲观心境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中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能减轻抑郁症,缓解临床症状。
  三、大学生体育教育能调控学生的情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皆非圣贤,在遇事遇人时都可能有自己的不同情绪,丰富的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不同色调,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情绪能充分释放,完成学生情绪的调节。校园体育活动多半具有放松性、游戏性等特征,能使学生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的紧张、烦闷得以释放,从而完成情绪的缓冲和过度,保障心理健康。
  四、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实施身心健康并重的教育模式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首先,应改变过往认为心理老师是心理教育的唯一实施者的观念,每位老师都应具有心理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才能实现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其次,学校应树立健康的体育教育理念,围绕健康展开教学,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融合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考虑学生的主观化情绪,人性化教学,实现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
  (二)培养体育老师的心理学素养
  “好老师,能让你事半功倍。”这句广告词告诉我们,良好的师资队伍能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提供捷径,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搭建桥梁。首先,我们应对在校体育老师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填充他们在心理学领域知识的空缺,并引导教育实时操作的原则,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合适的方法。其次,老师们应身体力行,努力纠正自身的小毛病,以坚强果敢、善良乐观、坦率自信的性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师生和谐进步,改善心理状态的氛围。
  (三)改善体育运动的环境
  要想让体育锻炼达到心理教育的效果,体育运动环境的选择必不可少。良好的环境能让人心胸开阔,豁然开朗,而在这样环境中的运动也会让人的烦闷随着汗水一并排出体外,心灵的抑郁一并驱散,因此,老师应有意识为学生创造适合改善心情的锻炼环境,适当改变陈旧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新鲜感和舒适感,激发学生的激情,排遣抑郁,帮助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学生起到调节的作用,同时,运动过程中,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也能发挥集体功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四)培养学生定期运动的习惯
  首先,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培养学生定期定量运动的习惯,体育运动会对人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而“一曝十寒”的运动方式可能使运动效果回到原来的状态,运动效果逐步消退。其次,习惯的养成能成为维持运动的内在动力,使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使锻炼变成兴趣,养成每天锻炼45分钟的良好习惯,形成心理定式,保障运动效果的可持续性。
  综合以上观点,高校体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应精心结合心理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寓学于乐,达到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59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