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四、三”教学模式介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基本结构程序
  
  “五、四、三”教学模式是把数学课堂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复习铺垫,引入新知;自学探究,内化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当堂作业,巩固新知;全课小结,构建新知。四练习是指铺垫性练习、尝试练习、反馈性练习、达成性练习。三个环节是指自学尝试、讨论交流、点拨归纳。
  1.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这一教学过程是新知识的增长点,是认知的起点和依据,是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根基。教师必须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准为新知识提供最佳关系的旧知识,设计铺垫性练习,唤起学生的原认知。如采用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状态。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的前提。
  2.自学探究,内化新知。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学潜能,自己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教师要把握探索性问题的“度”,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加强学法的指导,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建立良好的数感。
  3.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这一教学过程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要适度,具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用于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力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与多个层次的练习,认知得到强化,思维得到发展。
  4.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这一教学过程是达成目标的主要环节。为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内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根据实际,作业内容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互评互议,随机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互相协作、自主学习的功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全课小结,构建新知。
  全课小结是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归纳所学内容,通过整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谈本课的体会和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享受到自己探索知识的成功喜悦,从而促进学生乐学。
  
  二、教学体会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四、三”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先讨论后归纳、先操作后点拨、先看书后练习、先练习后讲评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五、四、三”教学模式,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为学习主体服务。如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得新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答问题等。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讲解知识重、难点的关键处及学法指导上下工夫。
  3.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五、四、三”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在师生交流中营造民主。在学习过程中发扬民主,在练习过程中突出民主,在思维归纳中管理民主。这样能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思维和心理得到同步发展。
  4.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四、三”教学模式的每一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认知心理、差异特点等进行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设有弹性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5.充分体现互助机制。
  “五、四、三”教学模式能利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之间互学互助、取长补短,使学生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五、四、三”教学模式不仅省时高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00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