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吕光荣教授针药气功联合治疗肺胀经验介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肺胀多见于久有肺系损伤,45 岁以上的患者,如若不及时治疗,日久易引起胸痹,使治疗更加困难。吕光荣教授从事临床工作40 余年,通过“中医超前诊断”及时判断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针灸、中药、气功三者联合治疗,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故将吕教授治疗肺胀的经验介绍介绍如下,以供同仁学习讨论。
  【关键词】 医家经验;肺胀;吕光荣;针灸;中药;气功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4-0075-03
  吕光荣教授是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入选国务院授予的全国500名老中医,获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中医学专家。吕教授从事临床工作40 余年,主张中医师应当“三通”,即“通中药”、“通针灸”、“通气功”,强调在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中注意整体的调理,并主张应当针灸、中药和气功并用。
  肺胀病从其症状、病因病理等来看,与现代医学中所述慢塞性肺气肿较为相似,其症见咳喘上气,胸闷胀满,面目虚浮,甚者口唇、爪甲青紫,气短不续,日久不愈者则出现呼吸急促不续,喘息抬肩,颈脉怒张,腹胀腹水,肝臟肿大,下肢水肿,更甚则可出现神昏抽搐等危急证候[1]。吕教授通过针药并施,气功调摄,在临床治疗中取得确切疗效。
  1 肺胀诊断
  吕教授在诊断疾病时强调“先辨病后辨证”,所辨之病为中医之病。并注重超前诊断并预防治疗。
  通过四诊合参,分析症状并结合现代医疗检查技术确诊,再观察患者的寒热虚实变化辨证用药。通过吕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在望诊时,如若出现舌乳头扁平,或消失,色紫,吕教授认为即使患者此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肺胀仍然潜伏,应当在此时加以预防性治疗,如若弃之不顾则在日后必会加重甚至发作。这也是吕教授“中医超前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实际体现。
  2 肺胀治疗
  2.1 针灸治疗 吕教授认为针灸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凡例》所说: “古人针灸,并书卷首,以其有神速功。今人畏而不用,为医殆亦鲜精,竟不知奇功伟绩,立可起死回生; 对症取穴,无不应手获效。”[2]吕教授认为针灸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整体调节,且收效甚快。
  取穴原则为整体治疗,驱邪补虚,顾护肺气。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基本特点之一,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以及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可能引起它脏的失调,而通过调节一个脏腑的功能可以治疗它脏的病变。因此吕教授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以整体治疗为基本原则。肺胀其病因多为外邪损伤肺气或肺气久伤而肺脉瘀阻所致,但心肺同居上焦,肺气损伤则导致心行血功能受损,出现心脉瘀阻之象;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通调水道,是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所以如若肺气受损则导致水液调节不利,津液疏布障碍,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肺居上焦,其气主降,肝在膈下,其气升发,又肝藏血,肺主气,因此肺气损伤影响肝气,则导致气机,气血的运行障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二者“金水相生”,相互滋养,因此一方受损必回导致另一方受损。
  主穴:体针取合谷、内关、鱼际、太渊、列缺、尺泽、天突、膻中、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血海、丰隆、太冲、太溪、定喘、百会、风池。眼针取上焦以及心区和肺区。随症配穴,外感加风门、大椎等,有热加曲池等;烦热、盗汗、乏力、便秘加三阴交、孔最、照海等;畏寒自汗,手足不温加百劳、命门等;如若出现脱证则加急救穴。
  其中,鱼际、太渊、尺泽为肺经五腧穴,列缺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此四穴为肺经穴位,调节肺气,治疗肺系病证。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具有活血通络,宽胸理气的作用,与心包募穴,气之会的膻中以及肺经原穴太渊三穴相配,则可以调理气机,使得气机通畅,气性则血行,使得气血运行得以调节,使得肺“调畅气机”的功能得以发挥;天枢、关元、气海居于中焦,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交汇穴,此三穴位于皆可行气,并且具有调理脾胃之作用,强健身体之用,吕教授常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中;为肾经原穴太溪与肝经之原穴太冲配伍,“乙癸同源”,二穴可起到调理肝肾的作用。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可以调节人体的寒热虚实,是治疗慢性病的常用穴位;另外丰隆为祛痰祛湿之要穴;风池祛风,防治外感;百会为诸阳之会,调节全身的阳气,气机。眼针心区,肺区以及上焦起到加强治疗的作用。
  综上可见,虽然肺胀病位在肺,但吕教授在治疗之时不仅仅治疗肺这一脏,而是从整体出发,考虑调节各个脏腑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从整体出发,整体调节,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中药治疗 吕教授根据临床诊治经验将肺胀的病因归结于外感风寒,损伤肺气;水饮内停,痰湿束肺;肺气损伤,肺脉瘀阻三个方面,并通过分析总结将肺胀分为6种证型。
  2.2.1 风寒 症见发热恶寒,头身困倦,胸闷不适,咳嗽喘促,痰涎白稀有泡沫,甚则咳逆不得平卧,爪甲、口唇青紫。舌青绛,苔薄白,舌乳头消失或扁平,脉浮紧。治宜外散风寒,内逐痰饮。方用小青龙汤加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组方:细辛6g,半夏15g,五味子6g,干姜15g,桂枝15g,麻黄10g,芍药15g,茯苓20g,甘草5g 加防风15g,苏叶15g。
  2.2.2 风热 症见发热恶风,口干口苦咽痛,咳嗽喘促,胸闷烦躁,咳痰黄稠,难咯出,小便黄赤,大便或干。舌红苔薄黄或燥,舌乳头消失或扁平,脉浮数或革数。治宜外散风热,内涤热痰。方用桑叶连贝散加减或小柴胡汤加减。组方:桑叶10g,连翘10g,贝母10g,栀子10g,竹茹10g,山楂15g,陈皮15g,桔梗10g,甘草5g 或柴胡15g,党参20g,半夏15g,黄芩15g,生姜15g,大枣10g,甘草5g,葶苈子15g,桑白皮10,栀子10g。   2.2.3 痰湿 症见咳嗽喘促,呼吸气急,胸脘痞闷,面目虚浮,倦怠无力,二便不畅,自汗或者足跗微肿,易感冒。舌绛或青,苔白腻,舌乳头消失或扁平,脉弦数或革数。治宜除湿化痰,温肺。方用久咳保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组方:陈皮15g,半夏15g,党参20g,茯苓20g,白术30g,甘草5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6g,炙远志10g,款冬花15g,佛手15g,黄芪30g,防风15g。
  2.2.4 阳虚气损 症见面目虚浮或肿,胸满喘促,动则尤甚,气短不续,神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自汗,易感冒。舌淡青,舌体胖大,苔白,舌乳头消失或扁平,脉沉弱或虚大。治宜温肺散寒,补气定喘。方用附陈杏姜汤加减或右归丸。组方:附片(先煎2h)30g,陈皮15g,杏仁15g,生姜三片加党参20g,茯苓20g,半夏15g;或用熟地15g,附子30g(先煎2h),肉桂6g,山药15g,山茱萸8g,菟丝子20g,当归15g,杜仲15g,鹿角胶(烊化)10g,枸杞子20g。
  2.2.5 肺阴虚弱 症见咳嗽喘促,痰少咯艰,口干咽燥,烘热烦热,心悸不安,手足心热,便秘尿赤。舌红绛少苔,舌乳头消失或扁平,脉革数或虚数。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平喘。方用左归丸合生脉散加减。组方:山药15g,熟地15g,山萸肉6g,枸杞子20g,怀牛膝20g,菟丝子20g,鹿角胶(烊化)10g,龟板胶(烊化)10g,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 加百合15g,地黄15g,玄參15g,贝母10g。
  2.2.6 气脱神脱 症见呼吸急促,痰阻气壅,神志恍惚,或昏沉嗜睡,或谵语躁扰,或额汗淋漓,甚则手足抽搐。舌红绛或青,苔少,脉虚大而数或疾脱。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加减或全真益气汤。组方:人参(另煎兑服)20g,附子(先煎2h)30g 加煅龙骨20g、煅牡蛎20g;或熟地15g,人参(另煎兑服)15g,麦冬15g,牛膝20g,白术30g,五味子6g,附子(先煎2h)30g。
  2.3 气功预防与治疗 吕光荣教授是中国气功学专家,他倡导医者应当针药气功三者皆通,强调气功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在《诸病源候论》论及治疗肺胀除汤剂针灸之外还可以应用“补养宣导”的气功治疗并记载了详细的功法。吕教授在针对肺胀患者治疗时同样也强调气功的重要性。
  吕教授认为在肺胀患者宜在平日选择墨子行气法以预防性治疗。具体如下:
  调身:自然坐式,或仰卧式。做好准备,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
  调气:坐定,或卧好后,首先鼓漱咽津3 或5 次,毕。调节呼吸,鼻吸口吐,吸时稍用力,意念引导气沉丹田。吸气不可至极,使得丹田闷满。初行气时,一吸一呼,呼气将要呼完之时气液一起咽下丹田。行功较长时间后,呼吸出入之气平和、细缓、均匀之时,注意用意念引气出入升降,遍行周身。按照一月之间阴阳变化不同,月前十五日,阴消阳长,令气从十指出;后十五日,阳消阴长,令气从十趾出。
  调神:行气之先,安定精神,意识与调气配合,若不安定,则停止练功,务必使身安、气和。神定。使得气与神密切结合。
  收功:行功30min左右便可,收功后,可搓面运睛,活动肢体,待全身轻松自然时,活动停止。
  注意事项:行功时间最好在子时到巳时,此时阳气升发之时。行功后,自觉形热汗出,乃正常情况但不可大汗出,大热盛,应当掌握火候。行功期间需避免精神损伤,保持安静。且吕教授常在教导患者练功时应当注意四点:其一,外环境应当相对安静,切不可一边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情况下行功。其二,行功时所有的动作应当缓慢;其三,行功时,动作不要力,应当轻柔缓和;其四,行功之时应当口中数数,以免心不守神。虽然气功修炼的功法有很多,但是此四条乃是所有功法练习是都应当注意的,也是吕教授对病人反复强调的四点。
  功效:此功法可以补肺定魄,益气养精。日久可以达到形神协调,五脏安和,耳聪目明,身体强健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系疾病,例如肺萎,肺胀,肺痈等;以及脑系病,例如眩晕,躁证等吕教授认为《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中的服内元气法用于肺胀预防治疗,效果显著,需要长期坚持,寒暑不同[1]。分为淘气法,调气法,咽气法,行气法,及练气法,委气法,闭气法,布气法等,因功法较为复杂,且内容较多故不在此多述。2.4 预防 吕教授注重疾病的预防和传变,认为应当不仅应当在患病之后积极治疗预防疾病加重,更应当平日便加强预防,通过气功的锻炼和保健灸等方法,提高身体素质,防治疾病的发生与加重。
  3 典型病例
  何某,女,80 岁。主诉:咳嗽喘促多年,近1 周来加重并伴足肿。现病史:患者平素咳嗽多年,近年加重,半月前外感风寒后发病,咳嗽身痛,注射青霉素未效,双足浮肿。来诊时,望诊见:患者老年危重面容,面目浮肿,呼吸急促,“三凹征”,肩上抬,腹筋暴起,颈脉动甚,爪甲,耳垂,口唇青紫,舌绛紫,苔白。闻诊:无特殊气味,语生低微。喉中有痰鸣音,双肺听诊有湿性啰音。问诊: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少气无力,自汗肤冷,全身冷痛;夜间不能平卧,卧则呼吸不畅,憋闷不安。切诊:脉革数,肝脾未触及,足跗肿,三阴交穴处按之凹陷。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心电图显示:肺型P 波,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X 线检查:肺气肿征,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压增高。中医诊断:肺胀、胸痹。证型:阳虚气损。治则:温肺强心,祛痰消肿。方药:附陈杏姜汤加减。方药:川附片(先煎)15g,生姜三片,陈皮15g,杏仁5g,砂仁10g,白芍20g,白术15g,茯苓20g;煎服法:煎药方法: 川附片、生姜先煨2h,然后将余下药物一同煎煮,大火煮沸,转为小火,沸腾20~25min,取少量口尝,以不麻口为度。温服,1 剂/日,3 次/日。针灸取穴:体针取合谷、内关、鱼际、太渊、列缺、尺泽、天突、膻中、水分、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阴陵泉、血海、丰隆、太冲、太溪、定喘、百会、风池、百劳。眼针取上焦以及心区和肺区。补法进针,留针半小时出针,1次/d。嘱其练习气功。连续针灸、中药治疗半月后,症状消失。但肺底啰音未消,改为2 日针灸1 次,中药改为3 剂/周。方药去附片,改用一般健脾除湿化痰之品。
  4 小结
  肺胀多见于久有肺系损伤,45 岁以上的患者,且少数患者临床证候并不明显而延误治疗使得病情加重从而引起胸痹,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且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吕教授在40 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十分注重“治未病”的思想,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中医超前诊断”,以脉舌症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针灸、中药以及平日的气功锻炼,及早预防和治疗,大大减少了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尤其是气功这一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法,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加强治疗的作用,不仅疗效显著且患者没有经济负担,更是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日常和临床的典型。但现代社会对于气功认识不足,毁誉参半,且有一些医家视其为医之门外。笔者有幸跟随吕教授学习,故将其治疗经验以作分享供同仁学习讨论。
  参考文献
  [1]吕光荣.中医内科证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6-574.
  [2]李锦鸣,吕允,郝敬红,等.吕光荣教授针药并用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经验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75-76.
  (收稿日期:2018-12-26 编辑:杨 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58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