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育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从事小学数学教育近二十年了,以前,就疲于上课,改作业,辅导差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关于教学的经验总结。自从上次教育局培训时,要求每个老师写一篇教育故事。现在我发现写教育经验总结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都知道数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用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技能和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我掌握了”这一目的。我在教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分钟有多长》这一课,在课堂刚开始时,我请一位学生背诵“四”“五”的乘法口诀,然后我看时间,这位同学用了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又让孩子们集体数60下,看谁数的最接近一分钟,接着数一分钟心跳多少下,读书能读多少字,写字能写多少字。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真正体验了一分钟有多长。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班的习惯是以四人为一组,进行探索、操作、感悟,让学生尝试观察、尝试操作、尝试计算,合作交流,这样创设合作情境,不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而且善于质疑、探究,乐于讨论、实践,勤于思考。在学习分数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把4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2个圆片;把4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2个正方形……或者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三分之一,还可以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小组里选出代表,谈谈这些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无穷的,生动具体、富有生命力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学习“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浓厚兴趣。
  我认为,在数学教育中,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环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生活中的常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他们更好的感知教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感觉数学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不用死记硬背,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快快乐乐的学好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05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