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人海子对幸福的理解(重点)和内心的绝望(难点)
  2、引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实录整理)
  第一阶段:初解
  1、师:谈谈你们对幸福的理解。
  生:有很多钱,住大房子,开奔驰,吃麦当劳。(大笑)
  生:希望父母和我关心的人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鼓掌)
  生:每天都不用上学,想玩就玩,想上网就上网。(嘻笑)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但是也不能太肤浅了。比如说,你喜欢打篮球,多下点功夫提高球技,也比一天到晚上网要有意义的多。(对学生回答不能一味肯定,对太偏激的学生应作适当引导)接着还想追问一句:如果你得不到想要的幸福,怎么办?(为理解海子之死埋下伏笔)
  学生答案主要有三种:A算了B再努力C降低要求
  师:这是一般人对幸福的态度,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面》来看诗人海子对幸福的理解。
  2、请一生读课下注释:选自《海子诗全编》。海子(1964-1989),安徽安庆人。当代诗人。(课下注释不详,此处教师有意不多作介绍)
  听录音带朗读,学生齐读。(录音带读得很温情,对学生是一个误导,正好)
  3、师:这首诗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再次误导学生)
  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语调舒缓,带着希望和温情。
  学生集体有感情来诵读全诗。(此时学生以为诗已经讲完了)
  第二阶段:深化
  1、师:这首诗讲到这里好像就完了。但是,我们在学一首诗的时候,绝不能把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给忽略了,诗人本身也是诗的一部分。大家可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生:1989年1月13日。
  师:海子是什么时候死的?
  生:1989年。(此时学生都意识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海子离世是同一年,表情充满疑问)
  师:这首诗可以说是他对人世的一首告别诗,就在两个月后――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当天正是他25岁的生日。死前海子用铅笔在一张碎纸上写下“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学生震惊)
  师:既然说“与任何人无关”,那就是和自己有关了。那么海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正式介绍)
  海子原名查海生,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因版面限制海子生平略)。
  这样看来,他性情的“偏颇”或许是由于从农村出来到大城市的不适应,或许是诗人的天性,或许爱情上的打击,也或许是各种原因都有。总之,他用生命为代价成就了《面》的不朽。(整个介绍过程中,学生凝神屏气,听得很认真)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首诗,你能从中发现一些诗人想要死的“迹象”吗?
  2、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学生思维展开了,气氛活跃)。
  生:“明天”。海子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从“明天”起,而明天是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日子,可见他对今天是不抱希望了。
  生:古人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海子这里却是故意强调“明天”,说明他今天已得不到这些幸福了,包括简单的生活、和亲人通信、给河山起名字、祝福陌生人,加上一个“明天”,都成了奢望。
  师:前面分析过,海子想要一种自由隐逸的生活,这和中国古代许多高人隐士是一致的,在陶渊明那个时代,他可以辞官不作,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但是在现代社会,海子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吗?
  生齐:不能!
  师:既然这样,他的幸福只能是在“明天”了。
  生:还有“闪电”。之前把它理解为形容幸福的强烈,现在来看是在强调幸福的短暂。
  师:其实强烈和短暂并不矛盾,幸福可以强烈,却十分短暂,像闪电一样快,一闪即逝。
  生:还有“尘世”和“只愿”,与“尘世”相对应的就是死。他所祝福的那些幸福都是属于别人的,他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尘世”是得不到的,那就只有死。
  师:从“只愿”我们可以看出海子对他的理想生活是非常……
  生:执着。
  师:所以他最终会有这样一个选择。那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们在读这八个字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后明确:面朝大海是实指,海的意象很丰富,辽阔宽广、自由奔放却又与人世隔绝;春暖花开可以理解实指为房子周围春暖花开,也可以理解为虚指诗人的内心,总之都给人明媚温暖的感觉。
  3、师:这样理解之后再看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觉?对海子这个人有什么看法?
  生:觉得海子很可怜。
  生:诗里面暗含着一种悲凉和哀伤。
  师:我们甚至可以用绝望这个词来形容。但是海子在自己绝望的同时对世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祝福、博爱……
  师:这就是海子最感动人的地方。他的死有自己的原因,也有这个时代的责任,但是他不同与那些性格偏激的人,受了一点委屈就怨恨他人甚至整个社会,我们眼前海子的形象始终是善良的,甚至还有像小孩子一样的纯真。他在尘世找不到幸福,但他没有怨恨,他把祝福留给世人,自己选择了理想。
  4、师范读,读出悲凉、哀伤和绝望感,重读“明天”、“闪电”、“只愿”等词。
  学生再次集体有感情诵读全诗。
  第三阶段:拓展(略)
  [教学总结]
  作为教师,笔者在第一次接触《面》这首诗时,对它并不感兴趣。课本上介绍不详,光从诗面上来看文采意蕴都不出众,还显得稚嫩。但是把教参上海子的相关资料一看,立刻就觉得诗里面有“问题”。再到网上一查,再重读这首诗,一种震撼的感觉涌上来,顿时对之改观。几年来,笔者依教参上的步骤曾多次教授此诗,即先完整介绍作者和背景,再分层讲解全诗。教师心中充满激动,学生反响波澜不惊。因此特地作一次尝试,授课分初解和深化两个阶段,先故布陷阱,引学生入瓮,再一起跳出来,力图把自己受到震撼的感觉带给学生。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出乎强烈的意外之后,对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徐适,苫琦,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19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