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英语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构建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以创新实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素质良好、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英语人才。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当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取得长足进展,然而,由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对我国高职教育体制与模式产生了激烈的冲撞。就高职英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来说,传统的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如社会偏见明显、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单薄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层面上的缘由, 也有高职教育本身的规律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从创新课程体系入手。
  一、高职英语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这对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毋庸置疑会产生强大的推动效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5 年 10 月 28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可见,国务院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
  (2)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我国的职业教育被定位为一次性教育。但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情况来看,他们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职业技能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的终身教育。美国企业领导们深知,经济的发展有赖高素质有技术的劳动者,为此,企业重视下属雇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甚至不惜重金捐款公立学校,让学校培养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有素质有技能的劳动者。经过职业学校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技能,成为紧贴社会生活、能独立应对工作挑战有技能的劳动者。这对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很好的启示。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村”的进一步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对外交流的态势日益扩大,中国的企业必须有能力有实力与世界著名的企业进行直接对话。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市场对英语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因此,将英语技能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人才的办学目标培养定位,并倡导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也是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对接。
  二、高职英语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努力营造优良的职业教育环境。要营造优良的职业教育环境。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通过严格立法确保职教发展的资金投入,也可以鼓励企业和职校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对那些资助职业学校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鼓励企业入股职业学校,这有利于职校及时掌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从而科学地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教学,同时也利于学校获得高质量的专业教学人才 。
  (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时刻牢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切实尊重学生,一切活动都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而展开。要充分认知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异想天开的探索,让学生得到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积极联动中成长,在自然发展中成熟,在自由翱翔中创新 。
  (3)秉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先确立以市场、以就业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总目标,从实际岗位的操作能力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人才。
  (4)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现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注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独立的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针对应用型英语创新人才的新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进而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外向型、复合性、创新性的新型外语创新人才 。
  (5)确立具有应用性的教学课程与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培养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是英语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来实现。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课、人文社会课、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课等。二是英语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素质的修炼。英语应用专业人才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在实际商务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的人际协作团结能力。三是英语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能力的锻炼。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听、 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报关实务等,努力形成宽窄并存,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专业格局 。
  (6)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英语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互动式、案例分析等,积极进行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提出新想法、新思维、新问题、新见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和综合分析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革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运用 现代投影仪、大屏幕高晰度投影电视、音像教学片、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因特网远程教学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等教学手段,经常采用演示、情景模拟、技能考核、考证、计算机模拟等教学方式,以直观形象引起同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   (7)坚持走产学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所以,校企合作办学,走好产学相结合的道路,建立长效的产学机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也很重视产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式,美国的职业学校与业界的关系非常密切,常常要求 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训,来检验和锤炼职业素质,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现实依据,为学生顺利就业架起桥梁。企业还可以向校方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企业还参与各级教育委员会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检查活动。企业也定期把员工送到职业学校进行再培训,以接受专业技能理论的熏陶。
  (8)积极探索灵活的办学模式。加强与国际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邀请专家不定期来讲学,送业务骨干出去进修,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经典的教学管理模式,开拓视野,增进业务水平。学校也可以与国外相关的大学、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培养高职应用外语人才的协议书,让学生有机会在国际合作学院就读,使学生的应用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也可用一种新型的“订单式教育”培养方法,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和数量,高职院校负责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人企业,且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
  (9)加快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英语人才,关键要建立一支能胜任创新教育并拥有“双师”型资格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教师要敢于接受各种挑战,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平时鼓励教师多与外贸企业等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定期选派教师赴国外培训。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或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并出台政策鼓励通过考试获得经济师、国际商务师等其他证书,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水平,也可以从企业第一线聘请各类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10)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为加强专业管理,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聘请重点高职院校的教授、相关行业的管理专家、行业协会的代表担任委员,成立应用外语专业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和考察,商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审定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协调管理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就业。
  (11)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或模拟公司。应用型英语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练,由于涉及商业秘密等原因,学生在实习时很难学到真正的本事。这可以通过构建校内英语应用专业实验室或模拟公司来进行。例如,成立模拟贸易公司等,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也是形成自己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可使学生接受岗前的培训,并获得现场氛围的体验。另外,还可以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学生试岗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企业运作的方式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实现老师在现场对学生进行“以一带多”的指导,最终达到试岗实习目的。
  (12)实施一凭多证制。高职英语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技术等级证书,是反映学生具有相应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传统高职学习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他们除了取得英语专业毕业证书、英语等级证书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之外,还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例如,外贸单证、报关员等,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晓伟.试论高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2]汤新华.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我国之借鉴[J].教师博览,2006(10).
  [3]李春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
  [4]梁静坤.从美国 STC 理念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5]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04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