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目的。
  关键词 调动 辐射 激发 领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23-02
  朱永新曾经说过:“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激发这口井喷发的着力点,设疑、解疑和反馈的过程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点燃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热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以题为眼,调动兴趣
  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文章的题目。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进行启发式引导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会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在出示一段嫩芽出土的视频后,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之后,师提出问题:“你还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课题?”时,课堂氛围空前热闹。“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师追问:“文章为什么以两个生命问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调动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二、以字为基,辐射全篇
  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信息储量,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眼,作为一种文本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学生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达到“牵一发动全身,抓一字揽全文”的效果。这种综合性的以点带面的资源开发和设计,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于一体,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紧扣“游”字发问:“鱼离开水不能活,怎么会游到纸上?”“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有什么联系?”以一字辐射全篇,欲擒故纵,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细心体会描写聋哑青年执著和坚持的语句,从而对人物形象有更准确的把握和评价。
  三、以词为媒,激发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课堂中,以关键词为媒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不失为一种教学良策。
  如《猫》一文,通过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来体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来体会猫的性格。同学们在熟读课文之后,都知道猫的性格“古怪”。那么“古怪”一词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该词侧重在“怪”。教师请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体现猫不同性格的句子,帮助理解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出、胆小、勇猛的意思,并分析这些词意的矛盾所在。进一步设疑:猫有众多性格并不难理解,但这么多相对矛盾的性格集中在一只猫身上,就不能不称之“古怪”了。既然这些词都是猫的性格特点,我们能不能将作者的写作顺序进行调整呢?同学们经过讨论,结论是否定的。教师进一步追问:这样性格古怪的猫,作者喜欢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学生再一次深入文本找出相关语句,通过朗读、体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以句为索,领悟中心
  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二十韵》里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先生还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正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以文中的句子为线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心。
  如《生命 生命》一文,在列举了飞蛾求生、瓜苗不屈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后,作者写到“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这句话是作者在面临生命选择时曾有过的想法,也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在教学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好好使用它怎么做?白白糟蹋它怎么做?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和浪费生命。教师出示关于雷锋、张海迪、杏林子等人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领悟文章的中心――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目的。课堂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蒋仲仁,杜草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曾 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4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