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们每上一课都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恰当的,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注意不要太深、偏、全、浅,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做到难易适度,灵活运用设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启发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服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就如何注意课堂提问“五注意”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 注意事项
我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学,在这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从自己以及听到其他教师课堂提问而得出:课堂提问千万不要提得太深、提得偏、提得全、提得浅,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教学目的。我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四不要和要有启发性。下面我举几个教学案例说说,仅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提问注意不要太深
在教学语文时,因为课堂提问提的太深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才任教几年时,由于我才教书不久,还没有什么经验,提问的深浅度把握不准。比如,有一次我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问学生:“《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是怎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农村小学生对东汉末年历史根本不了解,作为农村学生他们没有这些课外书,农村学校那个时候也没有好多课外书,学生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当然他们就无法回答。这样不切实际的提问必然是失败的。所以,课堂提问,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提。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说得出来或基本答得上。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注意不要偏
教师要把握住文章内容,提问要准确。如果把握不住文章内容,提问不准,就会转移与学生心理活动的指向,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学校听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看图拼音识字》一课中的“米”字时,提出这样一个问:“小朋友们,你们每天回去吃的什么啊?”这老师的目的很明显,他是要让学生们回答每天回去吃的是米。可是由于提问偏了,不准确,而事与愿违,学生回答说:“我们每天回去吃的饭,还要吃菜”。这位老师没有结合文中图意提问,给教学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是把问题提偏了,造成课堂提问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还把学生思维引向他方。教师在精心设计教案时,对提问的内容要进行周密的考虑和安排,要围绕教学中心尽可能地使它在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要不然,你的课堂提问就毫无意义。
三、课堂提问注意不要太全
如果课堂形成满堂问,这样不受学生欢迎,更无重点,弄得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例如我发现有一位老师在上一堂语文课时,本来想让课堂始终保持活跃,让学生把各方面的知识都学到,连续不断的提问,就像放连珠炮似的,结果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一堂课上下来,造成学生什么也没有弄清楚,什么也没有学到,老师累了一整堂课,却劳而无功。因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光只考虑课堂的活跃,整堂课杂乱无章,看似很热闹很活跃,可没有一点实际效果。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我认为一堂课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需要来设计问题,精心准备,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和主次,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脱离实际是不行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恰如其分,课堂气氛动静相间,有序进行,灵活多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注意不要太浅
如果课堂提问设计得太浅,学生不假思索地就能脱口而出,这样不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化,也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就课堂提问深浅的问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而论,也就是说,对那些差生结合课文内容,要提浅显一些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的上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优等生要提得较难的问题,设计这种有梯度的问题,通过他们积极思考能够答得出来,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和信心,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注意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依据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要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的深入,不断的提出问题,首先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有水平的问题,难易恰當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到问题非常的难,又能让他们确信自己能解决好它。问题的难度要介于学生的最近水平区内,能够更好的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超越已有的思维水平,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状态,促使学生智力逐步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每上一课都要设计好,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恰当的,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要注意课堂提问不要太深和偏;不要只顾课堂的活跃而面面俱到,也不能提的太浅。要注意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灵活运用设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启发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服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作出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