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课程融合建设中,可对大学生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督促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章立足当下国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重点结合本校近几年在该领域的改进推进成效,围绕目前思政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切入,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缺失。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为2018B171。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课,绝大部分均为理论性课程内容,但也是各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简言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且也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可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育领域内也是众所周知。通俗来概括,就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够,课程体系创新改革严重滞后于其他专业课程。如此种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幅消减了高校思政课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不过,随着计算机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教育与管理内容上越来越深入,即针对性相对增强。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但又在内容上予以延伸。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各个层面予以积极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在学习中养成独立人格,努力塑造完美品质。如此一来,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必要的调控能力来约束。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如上,总的来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载体。简言之,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此外,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方法。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两者本身就面向同一受众群体,即正处在青春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当代大学生。反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同样需要依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并从中汲取经验。通过先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指导、疏导的针对性。总之,从教育目标上来看,两者依然是一致的,均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脱节严重
  关于该层面的问题,应当从教育管理者的视角来解读。具体来看,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面对的对象是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换言之,是全体大学生,无论文化素养还是道德和品质。
  具体来讲,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都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从高中生活状态尽快转入大学校园环境。当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意味着他们绝大部分正式长大成人。学习压力和动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新环境下知识学习和结构模式的变化,如此种种,造就了整个学生的变化,包括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而言,更加有助于养成独立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但对于综合品行并不高的学生而言,一旦缺失必要的良性引导,很有可能与其最初的学习和成长方向渐行渐近。正因如此,才要求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增强课程与内容本身的实效性和贴切性。
  如上所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紧密性,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推进过程中很难有效区分开来。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环境,但也带来了较大的局限性。例如,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形式来开展。换言之,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管理、教师代课还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意义,综合来看,均直接忽视掉了发展的本质,过多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直接忽略掉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管理中,根本无从结合学生的自身心理活动来制订教学计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专业学习的边缘学科
  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架构内,均属于边缘学科。简言之,即被很多师生看似“可有可无”的学科。直白点来理解,即学校和师生们普遍不重视。
  如上,透过现象来分析事物的本质,从中不难发现,根源还是在于课程建设的机制缺失。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畴,在我国国内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选修到必修的过程。不仅如此,在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标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总之,课程体系建设的缺失,是根源所在。再加上该领域师资队伍科学化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失目标性和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契合的路径分析
  (一)加快组建专业教师管理队伍
  就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和不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联动效应。自从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修课之后,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均立足本校实际,针对课程建設的规范与新要求,积极响应和加快课程服务体系转变。
  在改革推进建设中,将侧重点集中在当下最前沿的薄弱环节,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方面。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相应的学科发展及其规模扩展急需一批新人才。结合本校实际来看,近几年大部分授课教师仍是理论教学为主,虽然也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导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开展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无法切实做到从实际状况出发,因为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代课教师并不具备资格认证。正因如此,加快人才引用以及内部培训再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中来,有助于增强学科发展的独立性。   (二)借助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强化课程实践性
  关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在推进过程中之所以与社会现实逐渐脱节,恰恰再次体现出了课程建设的滞后性。时代不同,人的思想意识也各不相同。在当前多元文化意识时代,信息传播加快,网络技术普及等,无一不直接影响和改变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深入,彼此间早已融为一体。正因如此,更需要紧随时代最前沿,即大众发展、教育发展能够获取更多价值资源的课程模式,并且最大程度围绕着学生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
  如上所述,即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就目前来看,在领域内对于网络教学模式的引入越来越多,比如像微课的形式。具体应当结合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更多在于丰富和挖掘新的資源,加快教学创新与课程资源整合。正如前文所言,现今的最大问题和不足就是课程建设的滞后性,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绝对“控制”之下,很难有效突出其独立性。换言之,独立性是达成课程职业与可推广应用的隐性条件。此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材编排方面,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或者权威的专题教育网站借鉴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师团队及培训服务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自身资源的整合与课程重构上来。比如,可尝试进行团队开发,必要的情况下各专业课程教师均可参与。
  总之,充分体现出人本理念,围绕学生的实际来展开。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性格特点,才能持续保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通俗点来理解,即积极主动出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即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三)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园活动安排高度衔接
  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有效衔接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教学改进策略下的实效性发挥出最佳状态。
  首先,深化教学内容。通俗点来理解,就是要求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即为什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怎样开展,开展之后怎么做以及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和身心促进意义,等等。继续结合近两年本校实际来看,基于内容的改进,对教学组织策略也适时调整。在开展教学中,多联系同时期社会热点事件、新闻、典型等,专题式教学融入问题导向。
  其次,依然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在教学推进中,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本环节最大的难点就是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性”。这里所说的理解,并非对该部分知识内容与概念的理解,而是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下的理解。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是大量成文的内容,即便讲述得很有道理,依然难以完全让学生们认同,每一位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看似独到的看法,其中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思想。总之,强化内容的理解性是第一要领,其本身就具有良性诱导性。总之,走进大学新生活,践行核心价值观,唱响青春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沈文婷.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J].才智, 2017(26):19.
  [2]沈丽,乌日丽嘎,杨尚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探索[J].大陆桥视野,201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5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