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漫漫人生路,动力在哪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有一年,我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一位父亲为了孩子竟然动了造“假币”的念头。这个“假币”,是假的校园币。
  不少教师,乃至于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发现物质激励的方法对学生非常有效。如同货币的诞生过程一样,物质激励的方式演化到一定程度,校园币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最后通常都会出现“纸币”。
  屡试不爽的是,学生总是会被这些校园“纸币”吸引,想尽各种办法得到它们。那篇文章中的父亲,就是被读小学的儿子对校园纸币的痴迷搞得不胜其烦,竟然动了制造“假币”的念头。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他被自己吓了一跳,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来揭示这一荒唐的校园现象。
  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不止一所学校对于发行校园币十分热衷,甚至将其作为学校的德育特色。整个学校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校园“金融系统”,对于纸币的供应、使用、可兑换的商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有些学校甚至开有学生超市,可用纸币购买学习用品,也可用纸币购买一些服务,如“校长午餐”的机会等。
  对这一做法,有人赞同,有人批判。我的观点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正常。只是,真正的教育是否由此发生,还有待观察。
  二
  过去几年,鼓励与表扬的区别是一个被讨论比较多的教育技術。比较明确的观点是,教师应该多用鼓励,而不是表扬。表扬的内容通常和先天有关,例如脑子聪明、脸蛋漂亮;鼓励的内容则多来自后天,例如努力、勇敢、坚持。
  鼓励也好,表扬也罢,我们不必纠结于其字面含义的区别,如果再出来一个赞美,可能又会争论:赞美是属于鼓励,还是属于表扬?本质上,它们都是一种价值取向。教育者向孩子灌输一种信念与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孩子的一些行为被期待,而另一些行为被禁止。
  人具有复杂性,教育者往往关注哪些品质来自先天,哪些来自后天。先天的东西很难改变,后天的东西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这就是教育者为什么应该多鼓励、少表扬的原因。
  三
  漫漫人生路,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迟早有一天,或三十而立,或四十不惑,我们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每个人都要一直跑,一直跑。可是,很多人最后停下来不跑了,不但不跑,连目标是什么、终点在哪里,也一片茫然。
  校园货币体系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很多学校通过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习惯,也的确收到不错的效果。然而,就我的观察而言,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行为与习惯,而是那个“币”。
  校园币的激励措施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手段,跟马戏团的驯兽师训练动物表演原理相同。动物感兴趣的可不是“表演”,而是表演之后的“奖励”。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努力表演。有一天,动物离开马戏团,奖励没有了,它们还会继续表演吗?
  四
  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学生在自由自主状态下的行为。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大体而言有三个原因:兴趣、目标与责任。
  一个人能否始终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是决定其人生是否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标最好是内驱,有时也来自生活的压力,压力会成为人生的动力;责任,则属于信念与价值层面,是教育者真正要关注的领域。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感慨: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张晓风应该明白的是,在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一直到毕业走上社会的这些年中,教育者所能教给孩子的,就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该如何在独立生存的同时,给别人带来温暖。
  所有的鼓励、表扬、赞美、激励……都应该指向这一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