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贸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并不只是针对全球化经济贸易领域合作,也包含文化互通、跨文化言语交际,乃至生活方式、商业伦理等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为经贸类院校人文素质培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形成了更大的挑战。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程“英语文学中的商业表征”为例,该课程设置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商业文学、文学中的商业伦理和商人形象、商业伦理文化表征三大部分。通过了解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使中国经济、文化输出,通过文学了解商人形象的嬗变以及中西商业伦理道德的异同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视角。
  关键词:经贸人才;人文素质;一带一路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战略的提出,如何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成为沿线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经济力量日益成为今日中国社会主宰性力量的时代,“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赋予了经贸类院校更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使命。如何培养兼具深厚人文底蕴与扎实专业知识及国际视野的经贸人才,是所有经贸类院校都要共同面对的命题。本文尝试以对外经贸大学本科荣誉课程“英语文学中的商业表征”设置为例,探讨如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层次上,从经济和消费文化的视角来考察文学及人文教育,充分发挥经贸类院校自身学术特色,将文学、文化理论、商务英语、英语传媒等多个学科方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期在与传统人文强校的竞争中获得独特优势,同时提升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特征的商务学科的文化含量和学术价值。
   古往今来,文学是如何描摹商业活动并塑造商人形象的?欧美文化及文学经典蕴含怎样的商业伦理理念,这些理念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彼此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与差异?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中国经济、文化走向国际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荣誉课程“英语文学中的商业表征”首先从消费文化视角对商业文学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欧美文学在西方商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嬗变规律,诠释不同历史时期商业文学发展的概况与特点,同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商業文学作品及文学中的商业伦理和商人形象展开分析,揭示其话语表述方式中所蕴含的商业经济本质规律,评析其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价值,从而将宏观的商业文化阐释与微观文本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研究欧美文学史与商贸史之间的动态关联。
   本文所关注的正是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从跨文化视角探究商业伦理差异所带来的误解与误读,以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克服文化障碍,创造一个双方都能适应的经济文化环境。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迈克尔·麦克泰格教授在纽约出版的《文学中的商人:从但丁到麦尔维尔》(The Businessman in Literature:Dante to Melville)一书就因其独特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更是出现了一股通过文学作品解析消费文化及商业伦理的热潮。2000年Arthur Pollard 教授主编的《英语文学中的商业描写》(Representation of Business in English Literature )在伦敦出版(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IEA)[1];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商学院的SHEPARD JM等教授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了《透过文学讲授商业伦理》(Teaching Business Ethics through Literature)以及《透过文学讲授管理》(Teaching Management Through Literature) 等一系列文章阐述文学对商业伦理文化(即“商道文化”)的影响。在国内,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商贾小说史》一书,系统论述中国商业小说发展脉络。[2]2009年10月1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在上海举行,专家学者针对当下中国商业文明如何找到其价值基础、伦理及文化基础展开热烈讨论。东北财经大学数年前提出了以英语为主体,以商务知识和人文素养为双翼的“一体双翼”人才培养模式。[3]对外经贸大学的荣誉课程“英语文学中的商业表征”则更进一步将文学与商业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讲授对象,重点关注消费文化语境下商业文学发展的缘起及嬗变规律,并结合从古至今的商业发展及商业思想等内容,积极探索不同时代文学在反映商业经济活动、塑造商人形象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挖掘文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之成为经贸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不竭动力。
   二、打好理论基础,架构文学与文化、商务的沟通桥梁
  课程伊始,教师对当代重要文学批评流派及其理论框架进行重点介绍和阐述,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储备,以便为后面的文本分析打好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依据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普及性批评论著《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同时也参考美国康奈尔大学乔纳森·卡勒教授所著的《当代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 Today)等文学批评经典论著,内容涵盖精神分析派、神话原型批评、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女性批评、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读者接受理论等重要批评流派,通过指导性阅读与教师课堂总结性阐释,突出核心概念和理论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论的发展和演变,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及其不同表现形式,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课程与教学·经贸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在此基础上,重点学习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鲍德里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符号学相结合,运用“物化”(reification)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而布尔迪厄则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文化资本”概念,从非经济学角度对资本进行解读,揭示文化资本与消费方式之间的关联,该部分学习为第二模块的文本分析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和阐释视角,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实证主义文论,即那种单一强调研究作者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传记的文评方式。这部分学生可以阅读的相关参考书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刘象愚教授编写的《外国文论简史》、南京大学朱刚教授编撰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以及《诺顿理论批评选集》的相关内容(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三、文学作品中的商业伦理与商人形象
   “英语文学中的商业表征”课程第二模块将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形式中所描摹的商业伦理和商人形象展开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依照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又可细分为三个小部分。
   (一)资本主义兴起的文学表征
   该部分内容重点分析英国17、18世纪文学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丹尼尔·笛福的乌托邦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劳伦斯·斯特恩的《项狄传》以及《观察家》等当时著名期刊对新兴商业资本经济的描摹及评判,并进一步分析这种文学表征与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1688 年的光荣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在英国蓬勃发展。同时,英国统治者积极开辟海上新航路,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随着海外势力的不断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殖民地并逐步进行殖民统治,资本主义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丹尼尔·笛福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1719)。小说主人公鲁滨逊被批评家视为欧洲殖民者的缩影,他的冒险体验则被视作处于扩张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写照。作为英国十八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部分内容也会包括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道德情操论》所关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所论述的则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疑也为文学中的商业表征、价值与利益等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
   (二)工业革命背景下文学对经济模式与商人形象的刻画
  该部分主要关注19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文学(包括浪漫主义诗歌和维多利亚小说)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商人形象的刻画和评判。对商人文学形象的嬗变进行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对比分析,揭示这种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原因。这部分的教学从对工业革命的介绍和分析开始,聚焦于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西方社会结构、社会环境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得英国社会最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同时,它也为当时的思想范式、文化思潮及社会关系带来深刻的变革,而这一切变革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反映。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传统价值观的丧失,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城市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浪漫主义诗人以及沃尔特·司各特等浪漫主义小说家转向大自然、转向工业文明尚未波及的宗法制农村去寻求安宁和美。而在其后的维多利亚小说作家,则在作品中对商业资本主义及商业精神进行了更为直接地描摹和讽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查尔斯·狄更斯、安东尼·特洛罗普等为代表的英国现状小说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小杜丽》、《董贝父子》以及特洛罗普的《我们生活的年代》等作品揭示了商业价值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侵蚀和破坏。《小杜丽》中的银行家莫多尔通过不择手段的欺骗手段吸引人们的存款与投资,最终由于铁路股票引发金融泡沫,在随之而来的信贷危机中,莫多尔破产。而在《我们生活的年代》中,特洛罗普同样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的银行家形象——法国商人梅尔莫特。他以同样的欺诈手法吸引了包括贵族在内的许多人,而他的女儿因为将要继承大量遗产而成为众多青年男性的追逐对象。在这里,爱情和商业利益、道德和金钱考量相互纠缠,作者用辛辣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道德沦丧。
   (三)挖掘文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历史契合
  以20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与商品经济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勾勒文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文化语境及时代差异对文学表述的影响。同时,这部分课程还将加强对大众与消费文化批判理论等当代文化流派的研究,聚焦于《巴比特》、《推销员之死》等二十世纪文学作品对商业伦理的表现及对经济生活侧面的描摹,探讨文学作品及文学消费过程中的商业元素以及文学的商业化等问题。这部分探讨的作家作品包括萧伯纳的《芭芭拉上校》(Major Barbara),《华伦夫人的职业》(MrsWarren’s Profession),威尔斯的《托纳·邦盖》(Tono-Bungay)等,美国部分则包括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Babbit)、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以及索尔·贝娄在《只争朝夕》(Seize the Day)里关于市场投机、唐·德利罗在《大都市》(Cosmopolis)里关于金融灾难的描写,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商业文化的历史嬗变和不同时期文学家对商人形象的不同反映。如《巴比特》对功利市侩的地产商巴比特的描写已使其成为浅薄平庸的中产阶级市侩的代名词以及美国商业文化的形象写照,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金钱至上、奢华无度的生活方式的描写也使我们更为形象地了解到美国爵士时代的消费社会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引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视角,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儒林外史》《子夜》《金融家》等中国文学作品,关注这些作品对商业活动的表现方式和道德评判,由此,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文学文本为依托,对比分析中西文本不同的表述方式及其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根源。
   四、商业伦理的文化表征
   “英语文学中的商业表征”课程的第三模块将主要探讨商业伦理的文化表征。这部分首先介绍伦理语汇和道德构成要素,然后从相关道德理论和道德推理入手,分析利他主义与自我利益等元素之间的悖论关系及其对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影响。接下来追溯西方古典哲学如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理士多德《政治学》等论著中所体现出来的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并与《论语》《孟子》等中国文化典籍中所表现的诸如“义利”观等商业伦理思想相比较,同时从当代文化视角对其进行现代阐释,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此外,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是這一部分的重要内容。韦伯认为,新教教义为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活动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涵义。    目前该课程已经按计划完成三个年度的教学任务,通过与学生的反馈和互动,教学资料更为全面和完整,包括教案,学生论文,阅读资料,等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建议,利用两周(四课时)时间对商业文学概念本身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文本案例的基础上,掌握学界最新动态和研究导向,有利于学生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
   由于该课程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对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同时也要对商业伦理等有所了解,因此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多数同学由于课业任务重,很难全部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因此,作为一种调整,布置学生阅读时会有所取舍,不要求学生读完整部作品,而只是选取相关核心内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培养其独立分析意识和能力。此外,作为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承担一部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工作,其他作品可以略读,然后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进行评述,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减少同学任务量,又可以促进彼此交流,使大家最大限度了解尽可能多的作品。
   五、结语
   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满足的幻想,而且它能揭开在艺术事业中被掩盖起来的物质利益,因此在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其社会价值。[4]当前,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文学课程要寻找适合生存的水域,经受住时间的打磨,为经贸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深度了解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使中国的经济、文化输出,而通过文學了解商人形象的嬗变以及中西商业伦理道德的异同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视角。
   总之,拓宽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提升经贸人才的文化素养刻不容缓。在“一带一路”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背景下,英语文学中商业表征的深度融合必将是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Arthur PollardRepresentation of Business in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2000:2.
  [2]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李明秋,金荆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5):76-79
  [4]吴锡民西方文学与商品经济[J]外国文学评论,1993(4):121-123
  (责任编辑钟嘉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90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