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说促习作目标达成的四重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习作作为学生写作兴趣的源头,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更是倍受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但习作是个性化的文化产物,近年来仍存有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况。为此,笔者认为可从细化习作目标入手,围绕目标层层加“味”,促学生有方向可想,有话可写,学有所获。
  【关键词】习作;目标化;味道
   近年来,随着课程新资源的开发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小学习作教学虽有了较大进步,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实践与教研中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新课标对习作只规定了大致的学段目标,没有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向目标,因此,常态的习作教学随意性较大,材料范围过广,不少教师甚至对学生要求过多,从而导致学生“难下笔”;二是固定思维让学生对习作课堂缺少激情;三是学生的习作和阅读、生活整合不够,存在套题的应试思维。
   如何打破这一窘境?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或许“目标化”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明确每堂习作课的小目标,多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语言素材,激发其写作灵感,才能提高教学成效,解决学生写作时“难下笔,无话写”的窘境。
   为有效落实“目标化”教学,促使学生习作目标达成,笔者经教学实践小结了一些方法,将其归纳为“四重味”,具体如下:
   一、小趣味以初定目标
   所谓“小趣味”,即范围小而有意义的趣味情境。教者可以先根据学段或单元习作提出的“大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符合本班学情的有特色的小训练,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少走弯路。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文,“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显然该题目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将“人物特点”作为该课习作教学的具体训练点。
   教学小目标明确后,我们便可通过情境创设或小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初定自己的习作方向。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课前展示学生日常活动影集)
   师:看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的,想必咱们班定有不少名人!能给老师推荐几个你熟悉的“明星”伙伴吗?
   师提示:这“明星”不是银幕上那种知名演员歌手,而是指特点鲜明的人。特点可以是兴趣特长方面的,比如爱唱歌、爱打篮球,也可以是性格方面的,比如幽默、开朗;还可以是品质方面的,乐于助人、爱劳动等。你脑海中闪出的第一个人是谁?请写在推荐卡上。
   生在推荐卡上写上小伙伴名字。
   师:你能根据他的特点,给他一个称号吗?像爱看书的同学,我们可以称他为“小书迷”;爱说笑的人,可以称他为“幽默大师”;乐于助人的同学,可以称为“助人之星”等。你想给他什么称号?也写下来。
   生交流自己想推荐的小伙伴。
   师:咱们班真是卧虎藏龙!个个都是小明星!这样,咱们来场明星秀怎样?用你们的文字秀出小伙伴的风采,展示他们的特点。写得好的,有机会成为优秀小星探!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就要写我所想,写我所爱。此般“寻找‘明星’伙伴”的情境创设,不仅让原本枯燥的作文题有了新鲜的味道,也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写作对象,想清了该小伙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为后面的找事例指明了方向。
   二、条理味以构建框架
   一座房子要想建得稳建得好,除了选好位置,更重要的便是设计好图纸,搭好框架了。习作亦是如此。以“小趣味”帮学生初定写作目标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学会选定事例或谋篇布局。
   仍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为例,做了如下引导:
   师:俗话说得好,“写人离不开写事”,要想让别人了解你的“明星”伙伴,你还需要选择一件具体事例来说明。哪一件事最能展现小伙伴的特点?快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到学生群中巡视,聆听。
   指一名学生交流分享,老师相机引导该学生将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等关键要素有序地说清楚,并与其他学生共同评议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能否展现被介绍人的特点。
   写人记事类的习作最关键的便是选材,只有所选事例符合人物的某一性格特点,该人物的形象才会鲜明,不至于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而口头交流,能让学生更轻松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也能使听者较快地判断出小作者的选材方向是否跑偏,是否有按一定顺序来叙述。教师只需在此基础上稍作引导,便可对其余旁听学生起示范作用。如此,事例选定了,文章思路理清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有序达成,有效落实习作目标。
   三、生活味以填充细节
   习作源于生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早已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要求,毋庸置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是习作课堂教学的一大重任。
   所以,当学生的文章框架初步建构起来后,教师还应不断引导他们回忆或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以充实文章的内容,让人物形象更饱满,让故事更生动,更有生活味。如笔者在执教习作《我的“明星”伙伴》时,就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展示习作片段(诸多细节描写不到位)。
   师:你说梁同学是咱们班的“搞怪之王”,那当时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你说话的?说话时有没有什么动作或者神情?
   生:他是故意提高了声调说的。他双手……(生皱眉极力回忆)
   师:梁桂铭,你当时是怎么逗思珺的?还记得吗?能不能再表演一遍?思珺和其他同学,你们都要仔细观察。
   (梁同学情景再现,全班哈哈大笑。)
   师:思珺,现在你能跟大伙再重新说说这件事吗?
   (该女同学根据刚刚所观察的,补充细节再述故事,老师及时肯定表揚。)    师:接下来,请你们像老师这样,用提问的方式给同桌的作品提提意见,大家可以边交流边修改。等一下我们再来分享,看谁最具慧眼!
   有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实例,其他学生再补充写细节时,思路自然也就打开了,他们会潜下心来深入思考或回忆当时小伙伴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脸上的神情变化等,文章也由此变活了。
   而提问(对话)的修改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修改习作的热情度,还能促使学生围绕习作目标发散思维,将读者的关注点也融入其中,使习作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有生活味。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人人都是习作课堂的小主角,因此,课堂氛围也相当热闹。
   四、语文味以润色文字
   如果说条理味与生活味是学生习作作品的基础元素,那么,语文味则是点亮作品的“彩笔”。 所谓“语文味”,即在习作目标达成之時更侧重于“文”字。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平时所积累的语言素材或习得的修辞手法给作文润色,使习作语言更多样、更精彩。
   笔者在执教《我的“明星”伙伴》习作二次修改时,便让学生阅读同一故事情境下的两个不同范例文段,通过对比分析范例的表达方法等,发现写作秘籍。具体如下:
   (文段一)“对不起有什么用?墨水是洗不掉的,这校服还能穿吗?”同桌马上站了起来,“你为什么不小心点?你赔我校服!”他生气极了,眼睛瞪得大大的,说话声调一句比一句高。
   (文段二)“对不起有什么用?墨水是洗不掉的,这校服还能穿吗?”同桌马上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你为什么不小心点?你赔我校服!”他的双眉竖成了倒八字,两眼瞪得如牛眼一般,都快冒出火来了,说话声调一句比一句高。
   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读着两个文段,并交流各自的感受,渐渐明白:任何一篇好习作,都需千锤万炼。有时,改变一个小小的动词,或者妙用一个比喻,敢用一点夸张,都会让文章有奇妙的变化,质的飞跃。
   在这简单的“品”与“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文词间有了浓郁的语文味,这也促使他们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高质量地达成习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4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