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片面重视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轻视情感、意志与个性品质培养等方面的心理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的缺失。语文新课程标准坚持三个维度共存,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注重共存交融。“情感教学”也就被历史推上了现代教学改革的舞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积极作用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极强的特点,进行情感教学。现以课文《芦花荡》为例,阐述几点拙见。
  一、移情感悟,先入为主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教育是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移情感悟是一个重要方法。
  (一)设置情境,体会情感
  心理学指出,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叫做情绪共鸣。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或阅读文学作品时,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这就是情绪共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何设置情境?有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感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都是为了心境生情,以情生情。在教学《芦花荡》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制作具有詩情画意的动漫画面,创设“月光如水”的音乐氛围,把学生的情绪感官全方位、多角度的调动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中隐含着的浓烈的战争的残酷性,为下文的体验情感作铺垫。
  (二)放飞学生的思维,注重感悟体验
  在教学中,对于教材所表现出的美,学生往往能够自发地、朴素地进行感性的体验。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注重引导其感悟体验,让学生就整篇文章深入思考有关问题,探求其中的异同,体味个中的妙处;力图想深想透,达到真正理解,进而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认识水平,形成语文能力。一个好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表现性的整体把握,放手让学生感悟、探究,利用作品本身的魅力对学生感染熏陶,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在《芦花荡》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阅读感知文章,让学生随手记下自己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内心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相信学生的思维必将大为开阔,阅读理解的基点也就百花纷呈了。
  (三)抓住冲突,把握情感
  情感理解包含了一个过程:领悟、感受、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是对字面表层的理解,是基础;而感受是融进了人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验,赋予了文字一些新的内涵,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建构或重构作品的意义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打动感染学生。在《芦花荡》中,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这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一切冲突矛盾都由“过于”两字引起。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内心冲突的有关语句,学生就能更好的解读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正确理解“过于”两字,体会老头子那种要脸面,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从而产生对真善美的肯定,这样就能领悟作家的创作旨趣和思想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抓住点拨时机,因势利导
  有了感悟,还要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使其在思想能力方面能登堂入室。点,是点石成金;拨,是拨云见日。点石成金需要好功夫,拨云见日要抓住好时机。既要求教师有能够点拨的内力,又要有抓住时机的慧眼。
  (一)抓住契机,拨云见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态的变化,通过捕捉学生瞬间的微笑、点头、皱眉、叹息等行为表现,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抓住点拨的最佳时机——即讲在疑难处,讲在精彩处,讲在最需要讲之处——围绕主旨,抓住课文主要语句,挖深挖透,挖出语言魅力,挖出作品蕴涵的深层意义,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芦花荡》中,整篇文章的难点、文眼就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中的“过于”两字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说明“过于”的有关语句以及老头子的自责等相关内容,由点及面,老英雄的思想性格就跃然纸上,文章的主旨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细读文本,理解情感
  有些教材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情感因素。还是在《芦花荡》里,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了英雄少年的风貌,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这只有通过细读文本,领悟“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犯了愁”“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等语句才能体会理解到。以及文中的多次景物描写,如:“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这样,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文中老头子能够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课内外结合,创设大语文环境
  新课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等的融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协同发展的过程。
  (一)培养阅读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封闭在狭小的课堂内和单薄的教材里,忽视语文学习的大天地,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提高。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如:学了《芦花荡》,可引导学生学习孙犁的《荷花淀》;学了《风筝》,可引导阅读《藤野先生》《阿Q正传》等作品。这样课内外结合,长久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
  (二)教给阅读方法,及时反馈交流
  新课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方法进行阅读,对作品形成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并写成心得体会,或制作读书剪报等,及时交流,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
  (三)推荐适宜的阅读内容,提高欣赏品位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所以,教师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后,还应向学生推荐品位、格调俱高的作品,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潜移默化地塑造和谐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以“情感”为基调,课内外结合,把语文素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具有健康人格,富有生活情趣,健康、快乐,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贾国君.关于落实语文课程教学中情、趣、理目标的思考[J].新课程(中),2016(08)
  [2]刘巧凤.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
  [3]刘五生.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浅谈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技巧[J].教学与管理,200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