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启蒙。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时代和社会发展也对新时期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学以致用、应用为本的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支持,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同时,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确保课堂教授内容价值最大化的保障,也为学生学科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育探究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外,应该具备的适应个人全面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导思想,深入探究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中将读与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核心素养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完善,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推行与鼓励创新,越来越多好的方法和技巧被运用到教学中,从前总被忽略的能力培养也提上了课程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晰小学语文对学生一生的重要影响。这不仅关系到本学科的成绩和升学问题,同时也时刻影响到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鲜事物,注重学生之间的不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立体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核心素养思想的指导会使语文教学模式更加立体化,能够极大方便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在小学期间的语文学习也会获得极大便利。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和核心素养理念要求,详细阐述如何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具体策略
   1.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
   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相应的,我们在备课和归纳总结时同样需要有创新意识,甚至是胆量。打破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一旦走出了这个舒适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从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是将读和写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就忽略了读写之间的交汇,导致学生认为读就是读,写就是写,无论读过多少名著,了解了多少名家名作,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还是从前那一套,更不要提积累和转化了。因此,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胆地将读和写融合在一起,在班级内举行了部分课文和阅读材料的仿写、改写、续写活动,以此开动学生的思维,让语文不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并深入贯彻核心素养培养思想,在班级内举行了宣讲品评活动,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有参与感,并都能积极地进行宣讲和品评。宣讲的同学争先恐后,品评的同学有理有据,在班级内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达到了教学目的,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提高学生高效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的构建包含两个部分要求,一是高速度,二是高质量。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高效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消化能力,形成独特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3.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个性化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是核心素养思想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有很大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例如,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前三分钟为学生的提问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对学生个人乃至全班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出判断,从而制定大面积的战略性教学计划和战术性的单独辅导计划。
   古圣先贤曾经对教育工作者们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名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所能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但促使学生们形成终身运用核心素养思想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不仅会对学生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读写学习提供帮助,更会对日后学生更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和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具体学科和核心素养共同培养的教育目的。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思想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能力培养教学,在培养全面型应用人才的新时代改革进程中有深远意义。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研究、日常表达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必备的一种能力,是决定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浪潮的重要因素。故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研究必须在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淑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學报,2003(12):17
   [2]陆世德.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西部教育研究,2014(14):4
   [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9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