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分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的基础上,以安徽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机械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为快速提升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124-02
华盛顿协议[1](Washington 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2016年6月,我國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之间的国际互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5年,我校启动了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6年9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交了专业认证申请,并于2017年下半年迎接专家组进校现场考查,2018年5月正式获认证通过。期间,本专业开展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2015年3月和2017年11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先后颁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和(2017版)[2,3],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对全国高校各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通用标准中,明确各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应有相应的课程支撑,对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明确了基本要求。此外,在机械类专业的补充标准中,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六类课程的设置比例也提出了基本要求[2,3]。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启动专业认证申请期间,恰逢学校启动2016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依据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和校友等反馈意见,结合学校定位,开展了各类研讨、座谈、论证和审定程序,最终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依据标准、整体优化、突出特色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机械楼专业补充标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规划好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突出专业特色。
(二)因材施教,兼顾本、硕课程的有效衔接
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有效衔接,各专业应适当列出研究生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三)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是创新之源[4],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出发,加大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环节的学分。
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构建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一)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由高等数学A、数值分析B、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大学物理B、物理实验和工程化学基础A等课程组成,占总学分的15.43%,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15%的最低要求。
(二)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
1.工程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课程着重建立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应用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及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本专业设置了理论力学A、材料力学A、电工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流体力学以及热工基础等工程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主要设置了专业导论、新生研讨课、机械制图(含CAD)、VB语言及程序设计/C语言及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A、三维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测试技术、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微机原理B、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等专业基础课程。此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3.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机械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相关工程科学研究。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造装备、机电设备与PLC控制、单片机原理、数控技术、液压伺服控制以及液压传动系统等专业必修课。
以上课程占总学分的37.76%,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30%的最低要求。
(三)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兴趣,努力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6]。在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制图测绘、电工电子实习A、电工学实验、机电系统测控实验、工程力学综合实验、机械原理与设计综合实验、思政课社会实践、金工实习、机械原理与设计的课程设计、机械厂生产实习、冶金厂生产实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占总学分的23.94%,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20%的最低要求。
(四)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复杂工程问题分析等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由大学英语、商务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理论、企业管理和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课程组成,用于支撑与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非技术因素相关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该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2.87%,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15%的最低要求。
四、结束语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秉承40年教学实践积淀和成果的基础上,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框架下,修订和完善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01):64-67.
[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EB/OL].[2018-7-30].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3]黄亮亮,游少鸿,李艳红,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167-168.
[4]唐川林,谭艳萍,何国旗,等.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2):98-100.
[5]汪永明,余晓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10-111.
[6]高铁红,张争艳,孙立新,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6,(20):17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