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本校实际,就地方高校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查找与新工科理念下的工程教育差距,探索持续改进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早日通过专业评估体系达成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特色的认可度。
  关键词: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79-02
  一、新工科的内涵理解
  所谓“新工科”,其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对高校而言,就是针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的新专业,以及传统工科的升级改造[1]。与传统的工科比较,“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实用、创新和综合,“新工科”人才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未来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由此一来,加速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时代新经济下急需的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高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工程人才,就成了目前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
  作为传统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生存、要发展,要进步,只有不断升级改造。要树立工程教育新模式,结合我院“理工农”三位一体,实现跨学科大共融,实现过程突显三个转变,即办学理念由学科导向需求导向的转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由分化单一向交叉融合的转变;办学路径由半封闭向全开放的转变。大力推行工程教育,树立新理念,构建培养目标新体系,打造教育手段新模式,设置教学内容新结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新质量,利用“互联网+”与智能型产业服务相融合,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探索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培育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食品卓越工程师”。
  二、新形势下食品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
  (一)人才培养质量观与新工科工程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目前我们实际的工程教育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水平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表现为工程教育领域与工程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人才结构的不适应,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等。尽管我们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强化,但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贯彻落实还不够到位;我们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强,大学生毕业觅职艰难,就业率偏低,同时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亟需人才又“一才难求”,呈现出人才结构过剩和短缺并存现象[2]。创新驱动的企业举步维艰,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面对新时代要求的新知识,我们工程教育课程知识显得较单一、陈旧,与综合实践和社会需求有些脱节;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层级式结构的知识体系划分,其专业自主的灵活性不足,滞后于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存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环境和实践条件以及教师需求和结构等与网络化、全球化教育发展的不相适应。
  (二)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的不适应
  每学年老师们针对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讲义、PPT演示、教学实践项目及内容、教案等教学文件不断修订、更新,课堂50分钟老师演讲较多,虽贯穿一些课堂测试、提问、视频和案例分析,但课后作业偏少,要想利用课堂多次就某些问题学习、讨论,又担心时间有限,不能完成授课计划的任务。学习过程如果单一靠老师,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互动是不理想的。近几年,学校仅凭实施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系统、定期的教师授课竞赛、教学进度管理、学生上课出勤率抽查等教学管理,以及考核教师班主任制和毕业指导教师制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毕业率、授位率、考研率等以教师为中心的举措,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行为,对强化学风建设实施的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不够严明,盲目要求学生毕业率和授位率,缺乏激励所有学生学习主动力措施,某些不好学风应运而生。
  (三)陈旧的教材和课程内容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不适应
  食品专业同其他工科一样,教育面临的现状是相对陈旧的教材和课程内容与新时期、新产业、新构架的现实社会需求、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之间的脱节。尽管我们的教材每年都在增订,每隔几年要求更新,但其实质性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内容不多。
  (四)实践环节设置和建设与创新性综合人才的社会要求不适应
  目前,由于本市食品加工类企业规模不大,具有可供选择的先进性智能化企业数量不多,现有经费有限,难于支撑课程实习远距离集中外出学习实践,使得计划中良好的工程教育实践环节陷入某种尴尬处境;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达14学分,合计20周时间,但具体考核衡量指标比较模糊,学生实际完成情况无从真实定论,老师缺少中间过程的抽查考核工作。另外,对于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单一地由某一位老师承担,存在诸多不科学因素,不利于细化专业特色,难以凸显教师指导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改变学生识别“复杂工程”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工程问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加之专业实验基础建设较滞后,人才培养与“新工科”的新型企业的社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食品专业新工科建设中的改革举措
  (一)整合实验室资源,构建跨学科实验资源共享平台
  对学院生物实验中心的大型设备和仪器实施专人管理和使用记录,定期对其使用频率、时数和使用情况等进行核实,以保障大型仪器和设备的充分利用,不会闲置,为教学科研服务起到实质性促进作用。
  (二)加强校外平台建设,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
  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意向,并通过往届毕业生就职反馈情况和教师合作项目、社会科技服务等,不断扩大校外平台资源,促进我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新工科工程师实践能力提升。
  (三)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组,推进跨学科合作发展
  对某些跨专业开设的本科生核心课程,为了凸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又充分体现各学科的特点,学院成立了课程教学团队,分别将各学科的老师汇集在一起,不断把新工科建设要求充分融入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积极申报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奖等,不断更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推进跨学科合作发展。
  (四)加强学科间教学督导,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在学院二级单位建立适合培养新型人才的跨学科教学发展专家督导委员会,制定和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次由各学科教师组建的教学专家进行跨学科听课督导和考评,促进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建立能力达成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促进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保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的学习效果,为新工科的教学达成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保障,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五)对照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我们通过采集日常教学资料和数据,不断总结,持续改进,努力使我校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新工科的要求。
  四、结束语
  我校开展“新工科”建设以来,意在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人才,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制定出具有创新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食品工程与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级和改造途径,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和难题,只有朝着目标不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提升,才能使我校食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渐达成新工科的毕业要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2]邵德福,李春江,马晓君.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19):62-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