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生实践为主发展学生主体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育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教育观念,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鼓励者,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唯有如此,那些天生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才有可能自由地提出许多有独自见解的问题,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学得积极、主动、扎实。
  关键词:学生;实践;主体意识
  一、 让学生“先学”——读、查、找、想
  所谓“先学”是指课前独立预习,既读读课文又尝试完成预习题,并发现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先读”,首先就是要求学生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疑难处,思考疑难处。然后查一查,查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并独立解决。接着找一找,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从这些重点词、句、段入手,再回到课文。最后想一想:有哪些疑难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向老师反馈,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这读、找、查、想是相辅相成的,是实践的最初阶段。
  教师要激励学生在预习中养成动笔圈注的习惯,如:学习《牛郎织女》这课时,如果学生喜欢文中这段话“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爸爸一块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就可以在这段话上划上波浪线,并在书的空白处作批注,说明喜欢原因是这段话通过排比的形式,表现了织女喜欢人间的生活,讨厌天上的生活。不懂的、不理解的在书上打“?”。这样,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在自学中哪些内容已弄明白,哪些内容还有疑难,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还能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动脑的习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
  二、 让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俗话说:“集体力量大。”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分工合作,彼此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了理解,发展了思维,使自己的认知趋于完善。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就是先让学生交流自学中的收获和体会。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作者去过两次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象都不同。第一次看到一棵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大榕树上百鸟喧闹的壮观景象。”有的学生说:“整篇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体会到,这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个颤动的生命。”全班学生纷纷发言,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己的认知就会更加完善。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句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段话,我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提出,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老师再作适当点拨。学生在交流、讨论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这两种评价的:首先启发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弄清楚母亲的评价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的反应如何?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 让学生“操作”——手脑并用
  动手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必经途径。心理学表明: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所以说“手是人的大脑的老师”。教师如果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手脑并用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用。如:让学生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学生得自己查资料、写文章、设计版面、画插图、誊写。这些实践活动既能拓展语文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詹天佑》这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有关的意思,动笔绘制“中部凿井”“从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的示意图,绘制“人字形”线路图,并根据示意圖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根据不同山势采取不同方法的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 让学生“总结”——学会、会学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不用教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或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以形成学习能力,自能读书。比如《学弈》《两小儿辩日》这两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第一篇文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句,再辅以教师适当的点拨、讲解,教第二篇文言文时,先让学生总结,学习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再根据总结出的学法自己学习课文。当然,不同的教材,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什么时候应用什么方法、什么问题应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应用。
  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就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就能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学会是“不教”的前提,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是方向。一旦学生掌握了某种学习方法,自信地去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功并升华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从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实践。只有学生亲自实践,才会有长进,才会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激活主体参与意识。
  作者简介:
  谢永贤,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山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9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