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管理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几年,很多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都经历了一些坎坷,当然也获得了很多成效,但因为课程开发原本就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诸多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成果,其相关开发人员就要不断的面临、解决挑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小学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针对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对策做出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校本课程;对策研究
小学校本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通过对自身资源优势的开发、整合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想规范化、现代化与先进化方向转变发展。就目前来看,很多学校虽然一直都在倡导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但因为教学模板、基础设施未得到及时更新与完善,导致小学校本课程发展也受到了层层阻碍。对此,各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深入分析与不断完善。
一、增强学校与家长对校本课程管理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广大教师在日常教育培养中应充分重视、优化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科学培养,为学生个体差异做出充分考虑。大多数小学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一般都体现在上层领导当中,其教师很少会产生深入理解。尤其是一些教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去接触新鲜事物,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语数外这些基础课程知识即可。对此,小学课程研发小组应定期进行小班开发重要性的宣讲,以此来引导更多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各项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当中,通过资质较高教师丰富教学经验的充分利用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此外,对于一些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来讲,应重视、优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从不同角度来为家长展示课程开发成果,让其真正相信通过校本课程,孩子可以学习积累到更丰富有用的知识信息[1]。
二、加强中小学在课程开发方面与高校的合作交流
相比于高校来讲,中小学在课程开发利用上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加强合作,中小学可以与大学构建相关信息的共享平台,中小学教师可以将自己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传,向高校中的一些研究学者咨询。同时,一些大学教授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新颖教学设想合理投入小学实践中,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实现共赢,通过加强合作交流,也能够在不同层面为某一课程的持续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形成更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文化。另外,通过加强合作交流,也能够为相关专家提供更多督促、指导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机会,且在专家指导下,各学校及其教师也能够对自身教育培养方案做出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问题的产生。再加上市面上能够与校本课程实现配套的教材非常少,为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学校就必须进行配套教材的自主研发,面对这一挑战,若能够借助专家的有力指导,一定可以取得更理想的开发成果,实现同理合作、协作共赢[2]。
三、完善课程开发培训,多样化利用课程资源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教学评价已经不再是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课程开发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的一项素质。对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学习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大学教授开展相关讲座,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提供有力指导。课程开发者一般都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经常会将重点放在课程资源的创造而非利用上。如社区文化、城市文化等都是值得给予科学利用的隐性资源,通过将其恰当融入课程中,引导学生对附近社区进行走访、了解,学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透彻理解与深刻印象。对此,广大教师应给予充分把握与深入探究[3]。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完善成长记录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是评估教学方案、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此,在具体评价中,要对评价主体的全面性做出充分考虑,其中作为一个较为独特的个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组织高年级學生在期中、期末分别评价校本课程,并以不记名的方式来让学生将自身想法、意见积极表达出来。而对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轻松谈话的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喜欢哪些课程以及对校本课程有哪些看法、态度。然后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整理、统计,基于此来对课程方案做出不断修改,将其提供给全体学生共享,以此来将其价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使得学生的成长记录表得到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探究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中的热点问题。其不仅能够将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反映出来,也能够形成较为独特的校园文化,为精品课程的打造创造良好条件。对此,各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从不同方面加强小学校本课程管理,为其各项开发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丽.城乡结合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卢娜.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赵永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