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化学教学带来了福音。特别是实验探究方面的教学,就如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仅弥补了化学实验室的缺失,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还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把信息技术与动手实验结合起来,随时关注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化学实验探究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实验;探究;整合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把信息技术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当然中学化学学科也不例
  外。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优化化学课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特别是在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借助它把图像、声音、文字和动画集于一身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必要性分析
  化学实验一般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在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里进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以下情況,我们就有必要把化学实验探究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保证化学实验探究的
  成效。
  (一)弥补学校化学实验室缺失的遗憾
  虽然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施来保障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可是由于地域不同,学校的规模不同,有的学校很难有自己的实验室,而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课又不能随意放弃不学,这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摩实验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但是可以清楚地观看实验过程,也就可以弥补化学实验室缺失的遗憾,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探究课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有毒、有害物质实验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安全
  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比如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硝酸、硫酸和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毒气体,如氯气、一氧化碳等气体,如果操作者可以很好地防护,那也没什么紧张的;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缺乏对实验的严谨性,所以很难保证他们在实验中不出现意外。为此遇到这样暂时对学生有安全隐患的化学实验探究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演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和气体的特性以及制作过程,又可以有效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利用信息技术放大实验探究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
  采用信息技术如投影仪,摄像探头等实时放大实验探究过
  程,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大屏幕就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中色彩的变化、气泡的产生,甚至一些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反应过程。只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实验探究过程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课堂效率才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整合策略分析
  (一)提升化学教师的自身素质,“讲”“观”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注重师生互动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提升,更是对信息技术设备的熟练运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把授课时“讲课”内容与“观摩”实验探究过程进行结合。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改接轨,切忌由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变成“观影课”或者“放影课”。因为就算是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对实验过程看得比较清晰,但是中间有些知识还是不懂抑或观察不仔细,需要教师及时地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再借助信息技术加深影响。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让学生规范操作,但真正的实验能力还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得以提升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实验探究演示的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物质的特征,引起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操作的意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
  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节省时间,课容量大,拓展训练非常方便,但是化学实验需要学生的透彻理解,否则一味地拓展,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拓展,但更要关注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一旦有疑惑,就应该反复引导,强化训练,直到学生真正可以举一反三为止。
  最后,我们应该铭记,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它只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兴趣,方便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合理地利用,把信息技术与实验探究内容、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以及真正的动手实验结合起来,我们的化学实验探究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邓慧林.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课的整合[J].教育科研,2008(8):85.
  [2]李继.民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学实验整合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4.
  [3]董宏.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都市家教月刊,2014(10):194.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158。
  作者简介:王生才,男,甘肃省凉州区人,汉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时洁,女,甘肃凉州区人,汉族,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