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验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开发是基于体验式学习模式。内容从经验、反思、讨论、分析和经验评价开始。H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校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开发本土化的、本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个案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国家所颁布的心理健康纲要指导基本精神,以学校为基地,结合学校的性质、特色、条件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人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课程专家,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H学校是西北地区的一所初中学校,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基此,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校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开发本土化的、本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一、体验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体验式学习圈是体验学习理论的实际应用。体验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开发是基于体验式学习模式。内容从经验、反思、讨论、分析和经验评价开始。
  (一)运作模式
  H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发展小组,成员包括德育处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学专家、班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同时,H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成立课题小组,成员包括心理学专业人士、校长、心理健康教师以及热衷于科研、教学的教师。成立课题小组,既解决了研究中的理论不足、热情不足、教师主体地位不明确的问题,又解决了各相关方民主参与的问题。
  (二)设计思路
  H学校校本教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使学习的知识内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教材从自我认知篇、人际交流篇、学习辅导篇、生命教育篇、杂篇、发展篇等6个方面来确定体验的主题内容和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20个具体式的内容和2个开放式的内容。同时,为方便教师辅导,为教师提供各类工具型的量表、评价量表及种类齐全的活动。本教材在设计思路上使用开放式的设计思想。教材的内容不分年级、不分年龄、不分教师,只是大概区分初、中、高级。这样设计的初衷有两点,一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求。
  二、辅助形式
  H学校的辅助形式是构建“校园人”的心理健康文化和建成体验式校园心理咨询室。H学校不仅仅是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体验活动形式与途径、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规范与管理等方面,而是整个学校,每一个“校园人”,无论从思想认识、学习氛围、宣传报道,还是学校整体发展定位方面,都全方位重视。H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经常自由、主动前往的地方。这源于H学校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定位不同,把心理咨询室定位于“体验”。通过一系列活动把心理咨询室变成“电影院”“服务室”“话剧室”。另外,H学校心理咨询室,在单周周三“阳光大课堂”时间里,进行一系列“公开课”,这类课也深受学生喜爱。
  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及动态管理
  本文结合H学校相关实践经验,尝试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评价理念入手,初步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操作性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不能只是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或结果,或是对课程实施的对象进行单一的评价,而是要综合评价,其评价的范围应涉及校本课程开发之前、之中、之后的各个环节。其评价的过程可从情境因素、课程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四方面去
  入手。
  校本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前者由学校组织的“评估小组”组成。后者由广大一线教师作为评价者,对其校本课程、班级或实际教学情况、学生实际的表现等进行评价。此外,评估团队的成员,除了学校的课程计划的相关人员,聘请外界的教育,如课程和学术专家或其他学校的教师评价,以提高評价的客观性。
  校本课程的动态管理机制就是在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因为校本课程评的结果会影响到课程方案的修订、终止或继续,因此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完后,必须对该项课程评价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反省,这就是所谓的校本课程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朝晖.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高峰,王佳,曹伟,等.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生和发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6-9.
  [3]赵强.基于现代教育评价理念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Casat C D,Sobolewski J,Gordon J,et al.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SBS):A pragmatic view of a program[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9,36(5):403-413.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111。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