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本课程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又能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绝佳的平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众说纷纭,因此探索能够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073-02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一)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理论
受到人本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施瓦布提出实践模式的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将师生看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在实践模式课程理论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仅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也能够参与其中;课程开发的基地在具体的每一所学校。该理论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也为解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斯滕豪斯过程模式课程理论
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是由英国课程理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提出的。在该理论中,斯滕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因此学校就成为课程开发的中心,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不谋而合。教师在课程开发时要秉承着研究的态度,所进行的课程开发即是研究的过程。尽管该课程理论没有提出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和方案,但是讨论了课程开发中的原则及方法。斯滕豪斯认为,学生的兴趣、态度等可能会随时发生改变,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切不可闭门造车,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斯基尔贝克情境模式课程理论
情境模式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该理论注重对学校情境的具体分析,强调要在全面评估实际情境后进行课程开发。斯基尔贝克将课程开发分为五步:分析情境、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情境模式理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主张从学校实际入手,这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启对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2005年DeSeCo项目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的集合,并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九项素养。同年,欧盟发布了《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该框架提出了八大关键性素养,分别是:母语沟通、外语交流、数学和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现。新加坡的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核心价值、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新21世纪技能。2016年9月13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该素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我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关注学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更注重学生的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的内涵,为了在校本课程中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可以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分析实施情境、明确课程目标、撰写课程方案、实施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
(一)分析实施情境
在校本课程开发前,有必要对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以幫助课程更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的实施情境一般包括对需求进行评估,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查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多个方面。对需求进行评估是针对学生的发展、家长的期望等做出判断,在分析学生的课程需求时可应用多种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法等。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查是要对学校自身现有的硬件设施及教师软实力的一种了解,从而明确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能够提供哪些资源,在哪些方面还有所限制,做到心中有数。
(二)明确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包括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部分,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综合考虑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常识及身心特点等多方面。课程目标的表述要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切不能模棱两可,最好能够清晰地表示出该目标需要达到的水平。其中一般目标即课程的总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课程的价值观等紧密相连。课程的一般目标要符合期望,即希望通过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具体目标则是描述在这门课程结束时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具体目标的描述要尽量清晰。
(三)撰写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有一个总体框架,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实施。将框架落到实处就是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说明。课程方案一般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等方面。课程目标确定后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以便开发出的课程在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更能满足学生们的整体需要。课程内容无论是从已经编制好的课程方案中选择,还是对某些知识进行全新的编写,都要注意知识内容要变多元、巧综合、重时效、求新颖。
(四)实施校本课程
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选修课、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本文中着重介绍以社团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流程。首先,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对象,高年级学生课业任务较多,但身心发展水平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组织能力较强;低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课业任务较轻,但归纳总结能力需要加强。为了全员参与,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校本课程。接着向校方提交书面的社团开设申请,明确社团宗旨。校方认为方案可行同意开团后,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然后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实施教学活动,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调整活动时间。最后针对课程进行评价反馈,以便课程修改后再次重施。
(五)评价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交替进行的过程,开发的结果即是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时,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课程目标。不管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如何,最终都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内容如何进行组织对课程目标能否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课程开发中的关键部分。第三,课程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实施既是将课程方案落到实际教学中,也是对校本课程内容再开发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课程新问题、新情境的生成,这也有利于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第四,开发效果。课程经过实施后,对学生学业、教师发展、学校特色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在政策和经济上可以给予更大的支持等,以使校本课程的路越走越远。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学习者的态度思考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将核心素养具体化,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体现核心素养。在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未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要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欧用生.台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改革的省思——追求农村小校的核心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2):84-87.
[2]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01):68-70.
[3]范敏.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观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46-49.
[4]顾书明.论作为校本课程理论源流的几种课程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2):55-58.
[5]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07):42-49.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