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谁该为他们负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问题学生”似乎已不复存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它只不过被粉饰成了边缘儿童、潜力生等更好听些的词罢了。那么到底何谓问题学生,其成因何在?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校教育;家庭;社会
  随着人们对人本主义及人自身了解的加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大众都能接受的教育理念。问题学生、后进生、差生、似乎已离我们远去,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些只不过是被粉饰成了边缘儿童、潜力生等更好听些的词罢了。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我们会发现他们仍活生生地存在着。那么到底何谓问题学生,成因何在呢?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学生的涵义
  何谓问题学生呢?我们先来看看问题儿童的涵义,最狭义的问题儿童指由于非生理性原因造成的具有明显和持久的心理、行为障碍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的儿童。本文的问题学生特指由于非生理性原因造成的具有明显和持久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社会、学校所不能接受的行为的学生。他们一般都具有学习困难、品德低下或行为怪异等特点。从空间上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某一区域所谓二流学校的学生;二为某一学校中所谓差班的学生;三为某一班级中被认为是差生的那部分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可谓“失落的一代”,他们没有理想与目标,没有对学习的丝毫兴趣,甚至没有作为人最基本的荣辱感。有的只是满口的脏话和不羁的行为,有的只是一双双迷茫与厌学的眼睛。教育在那里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那样的苍白与无力!难道他们天生如此吗?倘若不然,那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今天,谁该为他们负责?
  (一)学校教育应负重要责任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合理的学校教育却队碍着人的发展,不断地生产着问题学生。
  1.工业化模式的教育有时扼杀甚至是摧残着人的发展
  没有人的发展,今天的地球可能像月球一样荒芜。教育的最本真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然而,工业化模式下的教育特别强调控制。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得人感觉到控制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的泯灭为代价。这一模式下的教育有着同一的目标,同一的内容,同一的评价标准,生产着同一模子的人,这否定了世界的千姿百态,否定了人的多样性。
  具体的说,工业化模式下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有着社会取向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忽视人的发展。在此目的的指引下,教育内容的选择多有实用主义倾向,即重视科学学科、工具学科、轻人文学科;师生关系上重“控制”,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评价则要求标准化,重作为结果的知识,技能的评价,轻作为过程的情感、态度、体验等的评价。
  2.改革时期固有的迷茫,新旧观念的冲突与对峙使人们无所适从
  工业模式下教育的弊端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针对这些弊端,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然而,改革时期有着固有的迷茫,处于一种旧教育观念被打破而新教育观念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教育就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教育不仅需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还需关注教育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内容需注重科学与人文相互结合。这些新理念,教育理论界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然而如何关注人的发展,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却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观和学生观上的对峙和冲突,教学理论研究的脱节,师生关系的脱节,使得有些教师不得不放弃本应具有的教育教学权利。教师权威被打破,有些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如奖金少拿点”的心态,对一些学生不闻不问,放弃了对其进行教育的权利。学生缺少了最富有情境性的挫折教育机会,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本应具有的被教育的权利。
  3.不正当的升学竞争加剧着问题学生的产生
  我国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千古名言,有着不断升温的“状元热”。在升学、高考这根独特的指挥棒下,升学的压力已经下移至小学。在这种压力下,学校分成了一流学校和二流学校;班级分成了快班与慢班;学生则分成了“好生”与“差生”。二流学校与慢班的学生和“差生”自然也就成了问题学生的重要来源。
  问题学生的产生学校教育应负责无旁货的责任,然而,教育有时是那样的苍白与无力,到底又是什么使其苍白又无力呢?或许我们更应从教育之外寻找原因。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该负重要责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问题学生的产生家庭应负重要责任。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教育需要科学的理念的指导,然而,现实中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有的不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误以为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教育的目的,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健康发展,致使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孩子们难于喊出为自己而学的口号,更多的是一种为对得起父母而学的无奈。能光宗耀祖,自然值得高兴。然而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又有多少家长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有些学生不堪重压成为问题学生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有的不懂得教育规律。为弥补自己荒芜的求学时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幸运”都给了孩子们,殊不知,这是另一种不幸。在送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不断地给孩子“充电”“加餐”。给孩子请家教,把孩子送去参加周末培训班,假期培训班学习唱歌、跳舞、画画、弹琴等等。可怜的孩子们,完全成了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这本身就违背了教育规律,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有的未能正确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他们往往对学校教育存在过重的依赖心理,失望之后又转向对学校教育的过度批评。恰恰忘了从自身找原因,忘了对该怎么办的追寻,忘了与学校教育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过度的依赖心理使得部分家长把孩子进入学校后的全部教育责任推向学校。当孩子犯了错误,受到批评时不是和学校保持一致共同教育孩子纠正错误,而是一味地追究學校和教师的责任,有时甚至把学校和教师告上法庭要求经济和精神赔偿。这给学校和教师造成极大的伤害,容易使学校和教师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放弃一些本应有的教育教学权利,对学生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同时意味着部分学生将失去本应有的受教育权,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
  2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简单、粗暴型,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犯错误后常接受暴力惩罚,容易形成内向、孤僻、偏执的性格及悲观情绪。他们往往难于被学校、班级集体接受,极易走向边缘,成为问题学生。二为过度纵容、过度保护型。这在有着大量独生子女的今天尤为明显。这类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对孩子无原则的娇宠,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骄横任性、不明事理,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和不思自制等坏习惯,同样不易被学校及同学接受,渐渐远离集体,成为问题学生。
  (三)社会该负部分责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不良的社会环境腐蚀着人的心灵,对问题学生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不良的社会环境不断的生成并发展着问题学生
  我们的社会到处充斥着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电子游戏厅和播放黄色镜头毒害青少年的录像厅,这些腐蚀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引领着自制力不强、是非观难分的青少年学生跳进“问题学生”的深渊。
  2.大众传媒的不良导向间接的促使着问题学生的产生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由大众传媒所传播的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然而有些媒体的不当导向阻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对各种“星”的吹棒,及各种低龄化的选美热。引发青少年学生不正常的追星热,这些“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进而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他人。这本无可指责,然而学生往往花极多的时间,极大的精力去搜寻偶像的信息,打探偶像的行踪,有时甚至为获得亲笔签名而逃课。而低龄化的选美热具有极强的商业炒作性,并暗含着某种不健康的价值导向。无论是对低龄参赛者还是对其周围的同学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为媒体对学校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的刻意披露和炒作。在此笔者并无袒护学校、教师之心。客观的说,有些教师素质确实不高,他们的有些行为确实应该指责,甚至应该进行惩罚。然而,过度的指责、批评因其打击面过大,往往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降低了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形成对学生特别是边缘学生不闻不问的心态。对社会而言,则降低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使得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严重削弱,从而使学生的成长更依赖于家庭教育——如前所述,本身就存在较多问题。并恶化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使得家长在学生出现问题,受到批评时更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学校,而不是与学校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把本已出现问题的学生一步步推向问题学生,失去对他们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东,张文秋.儿童问题与问题儿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
  [2]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7):97
  [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03):5
  [4]石鸥.从社会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责任的分担[J].教育研究,200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5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