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教学中“汉字文化”的巧妙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汉字文化”一直渗透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将“汉字文化”巧妙地转化在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过程中,这种转化深化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也拓宽了师生对“汉字文化”认知的视野。
  【关键词】阅读教学 汉字文化 转化
  一、尊重:阅读教学中“汉字文化”的价值
  (一)“汉字文化”深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便指明:“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贯穿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深远而广博,若将“汉字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触发学生的文化情结,也可以丰厚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对课程目标的引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通过关键词句感受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些基本的目标上,也需要一些有深度的内容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化。
  (二)“汉字文化”趣化阅读教学的方式
  汉字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是汉字背后蕴含的智慧与文化却是有生命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汉字文化与游戏方式相结合,可以满足学生们好玩好动的心理,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掘汉字背后的故事,将汉字文化滲透进兴趣法中去教学,有效趣化阅读教学的方式。例如,在介绍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时,教师可以抓住“王”字,而在“王”字的背后,藏着一把兵器,一把象征着统治者的钺,谁拿着它便是这个国家的王。再讲讲与之相关的趣事,帮助调节课堂氛围,优化阅读教学的环境,给原本单调陈旧的阅读教学方式注入有趣的“灵魂”。
  (三)“汉字文化”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掌握并能正确使用阅读方法”等方面。“汉字文化”对阅读教学目标起到深化作用,必然会对学生的认知深度有所帮助,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汉字文化”的渗透,趣化了阅读教学的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起到优化阅读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转化:阅读教学中“汉字文化”的重生
  (一)汉字之形,以声宣之
  在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朗读训练贯穿了所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要做到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准确把握汉字的读音,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汉字成了支撑朗读训练的重要支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自然也会渗透着对“汉字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执教《三顾茅庐》时,对张飞所说的话进行角色朗读训练,抓住“嚷”字,学生通过观察字形,看出“嚷”中有“三个口”,暗藏大声之意;通过“嚷”出来的内容,了解“嚷”中还有蛮横的态度。经过提示语的学习,学生的朗读效果得到了提升,对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传统教学往往不太注重从“汉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阅读教学,但细想过往,很多阅读教学中已经渗透了“汉字文化”的气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字,如利用“嚷”“吼”等字,来帮助感受朗读的语气和态度。通过寻找文本中典型的动词、形容词,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中的“捧”字,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中的“探”字,帮助学生体悟文本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教材中找出留白,如《寻隐者不遇》中的“问”,《游园不值》中的“出”,引导学生走入诗境中,学会想象着去阅读。教师如果能够以“汉字文化”为出发点,找出适宜进行朗读、体悟以及想象等阅读教学的汉字文化连接点,对其进行巧妙转化,既可以让阅读教学更加深刻明晰,也可以让“汉字文化”的光芒巧妙地绽放于学生们心间。
  (二)汉字之义,以情感之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编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中关键词句,发现藏于文字之中的秘密,感受文字所要传递的情绪,收获情感的体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体悟,实则也是引领学生感受“汉字文化”魅力的过程。以《卧薪尝胆》的教学过程为例:
  师:这就是“奴仆”,你有没有想过作为奴仆的越王勾践,还有可能受到哪些屈辱?
  生:被各种毒打,每天都有可能掉脑袋。
  生:给吴王洗脚,给饭菜试毒。
  生:每天和牲畜睡在一起,还一起吃饭。
  师:给吴王当“奴仆”,对越王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这一段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依托了“奴”“仆”二字,“奴”“仆”变回几千年前的汉字模样,反而让学生对“奴”“仆”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悟,抓住“奴”“仆”二字来引导学生联想,学生很愿意对作为“奴仆”的越王所过的生活进行猜测,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教学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透过字形,感受到了汉字的字义,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重现出了光芒。这样的一段情感感悟何尝不是一种对“汉字文化”的巧妙转换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做这样的转化尝试,捕捉点燃课堂的兴趣点,学生自然也会走进课堂,走进文本中。例如,在《哪吒闹海》的阅读教学中,抓住“扔”字来思考:为什么“扔”能看出哪吒机灵?学生的想法很多,讨论得很热烈,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值得提醒的是,教师不能随意拔高讲述专业的汉字文化知识,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要符合文本特性。阅读教学中对“汉字文化”的转化,应建立在深化目标、趣化方式、优化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切勿在对汉字的具体概念没有据理,也没有可以遵循的构形规律的情况下随意教学,要深入掌握字理,当然也并非一味地“咬文嚼字”。
  (三)汉字之源,以境画之
  诗歌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教学的目标中提出了“展开合理的想象”,借此来帮助领会诗意,感受诗境。由于诗歌体裁的文字简短,语言隐晦,学生要想做到对诗中的言外之意心领神会,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执教《游园不值》时,教师提出“你觉得这枝红杏是怎么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一段精彩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是“冲出去的”,因为这样才能感受满园红杏的生命力;有的说是“探出来的”,因为红杏想看看外面的春光;有的说是“被挤出来的”,因为红杏太美,被其他花草嫉妒了;还有的说是“园主人故意安排的”,为的就是吸引像作者这样的有心人……学生们因“出”字,产生了各种合情合理的设想,他们在诗人的留白中,走进了诗中未写的园中境,揣测了这枝红杏的心境,窥探了园主人的心境,甚至还设想了园中其他花草的心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读出《游园不值》中的不遇之遇,这才是真正的读诗品诗。
  三、展望:阅读教学中“汉字文化”的前景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汉字文化”因素的渗透,学生借助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阅读教学的过程,还可以深刻地领会汉字的文化魅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仍能保留至今,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般的存在。“汉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已是一种必然趋势,阅读教学俨然已为“汉字文化”的渗透提供了舞台,并巧妙地对其进行着转化。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唤醒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之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阅读教学中,将“汉字文化”的血液融入“朗读”“感悟”和“想象”中,让“汉字文化”变得更加深邃,历久弥新,日益芬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72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