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作家的写作风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每位作家的作品,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品语言的精彩、情感的丰富,更有对作家写作风格的了解与感悟。把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益处可谓多多。
  一、读李汉荣作品,在想象奇特的世界里遨游
  作家李汉荣的作品主张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篇文章《山中访友》即是李汉荣的作品。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老屋》是笔者引进课堂,与《山中访友》进行比较阅读的一篇文章。李先生在此文借助奇妙的想象,将跨越百年的人物叠印于同一画面,让众多历史人物“定点”于同一时空,这如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时空魔盒”,引领着读者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教学伊始,笔者先出示李汉荣的一段话:“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朦胧的远山,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激活,行走和飞翔起来。语言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了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指名朗读和齐声动情朗读这段话后,笔者让学生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都认为,“长于想象”就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接着笔者布置比较阅读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阅读《山中访友》和《老屋》这两篇文章,运用“求同”策略,寻找文章中长于想象的相关句段并批注阅读后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想法互相补充。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发言十分热烈:《山中访友》中的老桥、清风、大树、山泉、落花等“朋友”都在和“我”打招呼,都在和“我”亲切交谈,物我两忘,意境非常美好;《老屋》中老屋破土动工的场景,热闹而隆重的奠基仪式,先人们劳作、生活等一幕幕情景,富有想象力。“求同”的教学环节顺利结束后,笔者又将之前的那段话复现。此时,学生经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心中更加明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是长于想象,感受到了作者李汉荣善于运用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的写作特点。
  二、读毕淑敏作品,在矛盾纠结的母爱中顿悟
  当过医生、心理咨询师的作家毕淑敏最擅长描写的就是心理活动,尤其是体现主人公纠结、矛盾的心理。人教版五年级略读课文《学会看病》和选读课文《剥豆》就是典型的文章。听过一位骨干教师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课例,印象甚为深刻。
  课前,教师让学生自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并把母亲的心情用曲线图进行表示。一上课,首先,4人小组按照1~4号的顺序交流“心情曲线图”并完成合作学习单。接着,由若干个小组派代表板画图示并汇报这样板画的依据,其他组的成员或补充或质疑。从图示来看,《学会看病》提取表达母亲心情的词语基本集中在“惊讶”“心软”“后悔”“不安”“自责”“欣慰”,并能结合文本信息,說明这几个心情词语所组成的曲线图如何体现一波三折。《剥豆》一文的“心情曲线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从“喜悦”到“犹豫不决”再到“轻松(欣慰)”,母亲内心有纠结有矛盾,但是比起《学会看病》一文,起伏没有那么明显。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看图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图示法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两篇文章除了“都在写母爱之外”还有哪些共同点。最后,顺着学情,教师布置新的学习任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找寻母亲心情中最打动你的一处,用心读一读相关语句并互相评价。此外,教师还匠心独运,设计了一个环节:选取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母亲矛盾纠结的段落,让学生把文中的人称换位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在换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到“纠结的母爱很深沉!很感人!”课末,教师出示“心灵对话”的要求——“妈妈,记得那一次( ),如今,我才明白您当时(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言语表达训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有策略、学有乐趣,自然就学有所获了。
  三、读朱自清作品,在细腻生动的描写中驻足
  《匆匆》是大作家朱自清著名的散文,选编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在研究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做了尝试,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引入课堂,与《匆匆》一起学习,效果让人欣喜。
  执教者用1课时让学生阅读这3篇文章,寻找其异同点并填入阅读记录单中。以“求同”环节举例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集中在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结构合理、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等方面寻找共同点。尤其是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在细节的刻画上入木三分,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匆匆》一文中对“时间匆匆而过”的描写。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而是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的飞逝。他聚焦人们吃饭、洗手、默思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之美”“月色之美”“荷花之美”的细节也都值得细细品味,如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在月色下的朦胧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在朦胧的月色下,把荷花看成“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真是巧妙至极。《背影》中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给作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学生反复品读这个细节,在“蹒跚”“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关键语句上驻足,体会父亲是怎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以至于作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引导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大作家的经典之作,执教者不能提太高的要求,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能从长文中提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细节描写,并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悟,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再次回归到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之小结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写作风格,还读懂了作者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写的文章自然会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与珍惜”“淡淡的哀愁与无奈”的情绪。
  每位大作家的内心都拥有柔软的情怀,爱国、爱家、爱大自然。走近他们心中的世界,和作品对话,和作品中的每一个生命对话,就会有所顿悟,有所收获。尝试引进比较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去阅读大师的经典之作,那么,发现和感悟将会更加丰富。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公园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9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