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课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内容: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学习目标: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探究目標: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问题;能依据经验,对问题做出简单猜想;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能如实讲述,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能围绕一个主题做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分享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案例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观察、描述,结合探究目标、态度目标。不难发现,本节课的观察,是让学生用感官运用比较的方法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得全方位认识水;而描述作为理解程度的行为动词,则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能够理解水的主要物理特征。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重点解决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这一知识目标,“比较”这一探究技能及“观察顺序”这一探究方法,在内容上既承接了上一节课水能流动,又为下一节的溶解作了简单的铺垫。
  2.本课活动过程的思路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水是什么样的,辨一辨、哪一杯是清水,把水倒进不同的容器里、有什么发现?
  三个活动的设计,侧重点不同、梯度不同:“水是什么样的”活动中,重在让学生从多种感觉器官入手,结合比较的科学方法,发现水的物理特征;“辨一辨,哪杯是清水”的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水的特征,按照“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来辨别出哪一杯液体是水,这既是对水物理性质的复习巩固,又升华了感官观察的一般顺序;“把水倒进不同的容器里,有什么发现?”中,是承接上一节课水可以流动,来进一步认识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一种物质,重在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器具来观察水的特征。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易到难,层层深入。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前认知
  水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质,随处可见,对这种必需而又常见的物质,学生有生活经验,结合学过的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他们是知道眼睛看是透明的(个别学生可能会看到水是无色的)、舌头尝是没有味道的、鼻子闻是没有气味的,但是他们缺少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指导,所以一般只能说出水的其中一项或者两项物理特征,认识不够全面。
  关于比较的科学方法,孩子在生活中会用到,但并不明确这其实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技能。
  “水的形状”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去关注这一问题,所以这一知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二、评价设计
  (一)教师语言的评价。
  (二)学生掌声的鼓励。
  (三)班级小组积分制中小组积分的奖励。
  三、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学校  山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