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在对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了“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且构建了“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039-02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珠峰计划),培养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加大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东北农业大学从2016年起在经济管理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班。“本硕博”连读学生实施“3+2+3”模式分流培养,即本科生阶段为3年,硕士生阶段为2年,博士生阶段为3年。
一、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拔尖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拔尖人才培养”是通过择优选拔、重点施教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知识应用与科研创新能力较强,具备毕业后进入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攻读更高学位潜力的优秀毕业生,为我国相应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人才储备,其核心在于创新教育。
根据对拔尖人才及拔尖人才培养的界定,经济管理类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国际视野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班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创新型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模式
1.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学生通过宽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养成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充分挖掘研究生教育资源,为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为学术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导师结合连读生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修读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修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对“本硕博”连读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和自我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利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导师的访学经历,逐步推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及英文授课。本科阶段50%的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于农业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及主持大学生SIPT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
3.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在培养方案中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实行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本硕博”阶段不间断,除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外,要求学生每学期听取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或教授学术报告2次以上,本科期间要求学生主持完成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至少一项,参与学术导师科研课题,并结合相关的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
4.搭建学术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学术平台,利用国家交换留学生项目以及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等方式,将有潜力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开阔国际视野。
三、经济管理类“本硕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1.以学生为本,创新优质生源选拔机制。学校应寻求招生模式的创新,到教育发达的省份招选综合素质好、有发展空间的学生,使这些学生进校后能成为创新活动的活跃分子和骨干。学院应建立“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指导小组,在学校高考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选拔”,“二次选拔”应坚持“不唯高考,重视素质能力”的选材理念,选取优秀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通班的学生进入“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班。
2.实行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全程导师制。实行两阶段导师负责制。在本科阶段前两年实行班导师制,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负责人负责担任班导师,主要对“本硕博”连读班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学习计划,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辅导。后一年实行学术导师负责制,重点强化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配备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作为导师,由学生和教授双向选择结对。导师必须亲自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实践和考研的指导,指导学生按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个性化课程,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原则上应为连读生本科阶段的学术导师。
3.建立鼓励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选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奖励学分,参加学术导师的科研课题从事研究工作,按要求达到标准的学生可获得适当的奖励学分;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成果得到实际应用的学生可获得适当的奖励学分;参加学校立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并按时完成的学生可获得适当的奖励学分。此外,“本硕博”连读班学生具有优先获得各种奖助学金、优先申报本科生课外科技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优先获得校际交流项目的机会。
4.倡导滚动式管理的竞争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滚動式管理方法,实行动态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鼓励冒尖,实行淘汰。出台《“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每一年度进行一次考评,允许学业优异、政治思想好、确有培养前途的普通班学生转入“本硕博”班培养。同时,对于“本硕博”班学生建立淘汰机制,达不到“本硕博”班培养要求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转到普通班学习。转入和转出“本硕博”班的学生按就读班的教学计划培养,以前修读的课程均承认学分。学生所缺的课程可通过跟班、插班修读,自学以及补课等方式修习并参加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周光礼.把握契机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4]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建设规划[Z].2008-08-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