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提高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加强实验的综合设计性、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261-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筛选及结构优化、剂型设计、制剂质量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资料[1]。这门学科涉及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我校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我校在该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改革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往生物藥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地非常清楚,实验所需的各种储备液、缓冲盐、麻醉剂等溶液均配制好待用,所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器材都按相应规格准备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验时只是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模式乏味单调、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3]。这种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技巧,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机械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依赖教师、不爱钻研、不喜思考,达不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4]。
(三)实验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缺乏积极性
以往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所占学时比较少,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占比很低,通常只有10%—15%,此外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以书面实验报告为准,而对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验中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没有考虑,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许多同学认为实验是无关紧要的,只是马虎对付了事,致使经过实验训练后,仍没有正确地掌握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为提高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我校开设3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项目,分别为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实验、磺胺甲基异噁唑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和磺胺嘧啶肾清除率测定实验,每个实验6学时,共18学时。由于实验学时过少,为了让学生能完成实验,老师为学生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导致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操作,实验效果欠佳。目前我们将实验总学时已增至40学时,停掉了磺胺嘧啶肾清除率的测定实验,并在原有的验证性实验中融入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研究或法莫替丁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引导学生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提出的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1—2套合理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来开展相关实验,包括动物实验、样品处理及分析测定、数据分析及处理统计、图表绘制等;实验准备工作亦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分析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总结实验成败原因和心得体会,教师最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点评与总结。我们将综合设计性教学理念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仅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往上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去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是按照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或实验讲义机械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5]。教师针对实验相关内容事先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与处理、图表制作等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确定后的可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组织并参与实验讨论,还可就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地讲解。PBL教学法的引入,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以往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采用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10%—15%的计算模式,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书面实验报告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定实验成绩,这导致许多同学产生了实验课无足轻重的观念,实验报告相互抄袭问题严重。目前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者综合评分;其中实验预习包括相关文献查阅情况、所制定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讨论时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水平以及实验习惯,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據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图表绘制以及书写规范,占总成绩的30%;三者综合为实验课的总成绩(满分100)。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实验成绩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提至45%,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实验学时(40学时)在整个课程(85学时)中所占学时的比例47%。这个综合评分制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措施,近年来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带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研究,2015,34(08):485-487.
[3]程欣,马云淑,陈凌云,等.PBL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中的探索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05):700-702.
[4]张湛睿,冯锁民,马远涛,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16-118+123.
[5]王梅,木巴拉克·伊明江,李岩,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方法探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04):295-2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