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实验镜头探寻生物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的概念建立与规律形成都需要实验提供依据。教师应当合理把握实验的应用时机和应用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实验时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鉴于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生物教师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提取叶片中叶绿素”实验为案例,研究分析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一、创设实验情境,增强实验趣味性
趣味性即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太过形式化的实验情境,则会导致学生无法进入状态,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反,趣味性的实验情境,能够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疲倦感和乏味感,从而产生卓有成效的课堂效果。
例如:笔者运用问题导入情境,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包括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研钵、玻璃漏斗、量筒、天平等。然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探究背景,让学生观察绿色的菠菜叶、红色的枫树叶和黄色的落叶,根据这三幅图片鼓励学生提问,如:三种叶片颜色为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含有哪些色素?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是否相同?最后,笔者在讲解实验原理时,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完成最后的总结复述,要求语言简明扼要,这样为学生营造了适时的思考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出实验原理:色素分子的扩散度随着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变化,溶解度高则扩散得快,溶解度低则扩散得慢,因此可利用上述原理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二、优化课程资源,注重实验内容生活化
实验内容生活化是改变实验教学的关键因素,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强调生物教学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而,教师要着眼于优化课程资源,深入研究书本教材,挖掘出最能体现生物本质特征的案例,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实验演示,将生物的形态发展过程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笔者在实验前期提醒学生实验用到的菜叶要进行预处理,如菜叶不够新鲜、干净,会影响滤液的质量,进而影响实验效果。为了得到色素更纯的滤液,在实验前可将菜叶清洗干净,除去叶片上较粗大的叶脉,经过晾晒后再使用。笔者鼓励学生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通过将菜叶先放入微波炉烘烤两分钟,接着再进行研磨,这样可加快研磨速度,同时减少了菜叶的含水量,提高了色素的提取效率。教材上要求学生取5g菜叶进行研磨,一般研磨后可得到大约6ml滤液,远远超过了该实验的实际使用量。另外本实验不属于定量实验,可省略称取叶片的实验步骤,那么笔者可对叶片进行定性估量,适当减少菜叶的用量,这样无水乙醇的应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控制,既环保又有成效。并且提取叶绿素的有机溶剂是无水乙醇,它在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正是由于生物实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让学生在课后也可以进行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笔者可以在实验前或实验后加以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并解答疑问。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元化实验考评方式
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其优势和问题同样突出。教师改进实验考评方式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传统评测方法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之处,切实增强评价的实效性,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实验考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操作的考核力度,还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提取叶片中叶绿素”的实验时,针对收集研磨液这一步骤,对学生实施了指導评价:研磨液要迅速在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当把滤液全部倒入试管中时,一定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封实。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试管内的滤纸条出现了4条色素带,分别是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将绿叶中的4种色素溶液,分别放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从连续光谱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情况,进而得出植物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利用不同的知识点。在实验结束后,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规范地独立书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表格设计简明且合理。由此可见,多样化的实验评价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提高了自我纠正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尤其强调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完成与所学知识的有效对接,因而教师需要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对实验导入、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提出并实施重视情境创设、巧用趣味实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进而增进实验效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亚涛. 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探索[J]. 关爱明天,2016(1).
[2] 黎声星.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优化策略[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4).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7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