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变化对我国全纳、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影响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到2030年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基于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做出的重大部署,保障全纳、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能否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基础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其发展过程也必然与人口变动紧密相连,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科学掌握人口变动规律对实现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国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龄人口;全纳;公平;优质;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086-02
公平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理念。面向2030年的教育公平,是全纳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保障适龄儿童能够依法享有受教育权;过程公平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均衡的教育资源。
一、人口数量变动对基础教育的主要影响
一定规模的稳定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现实中的人口规模往往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人口规模的波动尤其突出。
(一)学龄人口数量变动对基础教育规划的意义
在人口高增长时期,学龄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会给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诸多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可能会降低教育质量,因此在力不从心的地区,只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因“财”施教。相反,在学龄人口急剧减少时期,前期已初具规模的教育系统同样会面临着重组与调整的困难。例如,学校生源的严重不足,教育设施的大量浪费,教育及管理人员工资支出不堪重负,甚至是部分学校关门倒闭等现象。由此可见,受出生人口波动周期的影响,学龄人口数量变动也有一个波动的周期,了解这个波动周期并分析各个阶段的人口学特征,就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二)不同时期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增长期(1949—1982年),其特征表现为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高,其主要动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的快速恢复。特别表现在1953—1964年,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家重视教育发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快速增长。
第二时期为稳定期(1982—2010年),其特征表现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最明显变现为1995—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2010—2050年),人口数量变动对基础教育影响将进入第三个时期,即爆发期,在这个时期内,人口数量增长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人口受教育程度将出现快速提升,我国人口质量将在这个时期内得到质的改变。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将逐渐下降,高中阶段人口数量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呈上升趋势。
二、人口结构变化对基础教育的主要影响
人口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人口结构自身的变化,再把这种影响力传递给基础教育而产生的。
(一)人口自然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年龄和性别是构成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其中年龄结构对基础教育发展有直接影响。人口的结构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而教育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提高全纳、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
1.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快,老年人口使原来主要面向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教育系统相对过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人口变化和学生流动的频率增加,城乡居民需要平等享有质量高且可负担的公共教育服务,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巨大挑战。
2.二胎政策下的新形势。为应对我国低生育率、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的人口新常态,2016年起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旨在解除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提高出生人口数,缓解我国低生育率的问题。然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到底会新增多少出生人口?政策效果会持续多长时间?会对基础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基础教育领域应该如何应对?这些仍是未知。因此,这为基础教育资源的规划和配置带来了困难。
因此,要实现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就必须未雨绸缪,对“全面二孩”政策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可能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规划工作,并制定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具体措施。
(二)人口地域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1.农村学校学龄人口变动现状:生源持续减。当前的城镇化大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口向外迁移的强大推动力。同時城市在公共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明显形成了拉力,因此由农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成为主流。另一原因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而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发展教育存在学校布点分散、师资和经费投入的成本较高、浪费等实际困难,从而形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跟随其父母来到城市,绝大多数无法与当地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极少数儿童或者进入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但对于大多数农村流动人口来说要缴纳昂贵的借读费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这类学龄儿童约占流动学龄儿童的大部分。或是进入打工子女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应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它们多数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但由于收费低廉、手续简便等各种原因,它们却受到流动儿童家长的欢迎。此外,还有一部分流动儿童约处于失学状态。 2.城市郊区学校学龄人口变动现状生源持续增加。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容易形成规模效益,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会也对当地的教育体系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但若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又容易造成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全纳性与公平性。
3.大城市学校学龄人口变动现状生源持续增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学龄人口的巨大变动。“巨型学校”就是城市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畸形现象,“巨型学校”一方面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缺少,政府为满足社会民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巨型学校”又是学龄人口激增的结果,同时也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利用的场所,特别是教师资源与学校的物理空间资源的过度利用,这也是“巨型学校”的最大弊端。
(三)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的阶层结构、教育结构、家庭结构和民族结构等。从阶层结构来看,人口阶层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体现为宏观层面,特定的阶层结构对教育发展需要适应中产阶级对教育的期待,重视在教育中落实平等、民主、科学等理念。人口的家庭结构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受生育政策的影响。从民族結构来看,少数民族人口规模的扩大,推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传播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人口在教育结构(也被称为质量结构)对子女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般而言,当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时,有助于下一代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较高教育背景的上一代倾向于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人口的教育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通过人口质量的提升来实现。
(四)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人口经济结构是基于经济结构在人口方面的反映,包括人口产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人口行业结构、人口就业结构等。
从整体上讲,人口经济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基础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并不直接,受人口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太明显。
参考文献:
[1]胡佳佳.描画全球未来教育的模样[N].中国教育报,2015-11-15(003).
[2]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06,(03):2-9.
[3]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
[4]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