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文化推广对体育院校创业实践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业文化是影响创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创业文化能夠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增加创业信心。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已有20年时间,政府逐步推行适应需要的创业政策,市场方面也显示出对创业者素质的需求,高校虽然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高校创业文化推广情况不尽如人意,创业实践的比例还处于偏低水平。本文针对目前北方体育类高等院校创业探索的实际情况,从传统观念和创业政策便利性两个角度着手,结合国内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的后续资金跟进情况,分析创业文化推行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深入挖掘并推广创业文化,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便利性和扶持力度,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业文化;创业政策;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3-0052-06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Goo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can improve their willingness and build their confidence. Our country has encouraged colleg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for 20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e entrepreneurial policy to meet the needs. The market also shows the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 Although universities generally offer courses related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unsatisfactory, and the propor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xploration i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 China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the conven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ombines with the follow-up funds of various types of prize-winning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all level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s not remarkab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deepening and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mproving the policy convenience and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o as to promote their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第一批人“下海”到如今,通过创业获取财富和社会认可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在创业大军中,大学毕业生却并非主要力量。由美国百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在1998年发起的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提供的数据可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而在发达国家该占比值在15%~20%之间。据全球商业环境2008年报告,我国创业便利性名列全球83位,美国位列第3位,我国创业政策便利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创业便利性至少受到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创业环境等执行效果的制约。创业是社会经济形式的重要组成,而有过高等教育经历的人士却很少涉足,为了引导和扶持创业,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了各种鼓励和支持政策,可以说做到了政策倾斜,尽管市场需要、国家支持,但人才的流动方向却不尽如人意。通过研究发现,在创业政策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文化通路闭塞是造成上述状况的重要原因,如何开启并充分利用文化通路,为创业政策的落实助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体育院校创业文化推广不足、高校对创业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开发程度不够。合理的意识形态引导将有助于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关注和投入。
1 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文化内涵与推广情况
1.1 创业文化内涵
文化是指特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群体共现性特征。大学生创业文化也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同样的特征。创业文化是“创新理论”鼻祖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34年提出来的,是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的组合体,其核心内容是价值取向。伯顿·克拉克于1998年在《创办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提出创业型大学应包括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扩大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激活的学术中心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五大核心要素。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变革,克拉克认为创业文化反映了大学的社会价值,创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个高校的创业精神和形象,是一个高校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可见,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相关联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创业文化不单单是文化,它和经济紧密相连,更和高校自身有着的必然联系,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体现知、情、意统一的文化精神。 1.2 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文化推广现状
1.2.1 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教育课程
根据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和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听)》(教高厅〔2012〕4号)文件精神,普通本科高校要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通过创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创业观。目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开设创业基础这门课程。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综合实践》等课程和创新创业相关衍生课程,其中《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与毕业生创业直接相关,其它几门课程间接涉猎创业内容。这些课程是必修课程,意味着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学习和考查(有部分学校采取考试形式继续考核)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相关课程的普及,有助于在全体学生中间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将校园所学与社会所需建立初步联系。但是大班授课的方式也使得许多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能明确学习目的,把完成创业学习看作是事不关己的“走过场”,行为上体现为出工不出力、出人不出心。
全国十几所体育院校也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加入创新创业模块,增设相关课程。但实际开设的情况是:所开课程相对单一,所开课程没有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这样的理论课程无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他们需要的创新创业知识,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不管是体育院校还是非体育院校,把哪些课程加入创业模块以及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相关性和融合性等等问题都备受瞩目,在一些学校存在着不小的矛盾。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则没有在校园范围内通过有效途径明确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进而造成“我毕业找工作,创业是别人的事”的普遍心理;二则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实力雄厚的科研、教学团队,真正关注于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也只能进行地毯式的普及教育,本来术业有专攻,实际却只做了推广宣传员。
1.2.2 校园文化中创业成功案例宣传不多
近两年,随着国家的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深入校园,这当然与创业类竞赛获奖证书可以得到相对广泛的认可不无关系,也正因此,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比较“功利”地组织参赛。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参赛的起始点就是比赛公告问世之时,为了符合参赛组别的条件限制,更有甚者采用倒挂的顺序,在学生中间寻找到已经初具规模的创业行为,攒凑之前的材料匆忙上阵;二是普遍占用学生整块时间集中撰写文案和编排路演,不但加大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而且与最终取得名次的凤毛菱角者相比,耗时投入远远大于零星产出。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创业比赛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为活动实施者提供警示: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竞赛的导向性作用,真正实现通过比赛使创业行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再来分析一下,创业竞赛的“终点”。对于创业行为来说,参与竞赛的过程可以扩大交流、获得指导、得到认可,参与竞赛应该以终为始,将参赛的收获应用于未来继续创业的实践当中。而现实中,很多得奖的创业行为随着活动结束或是主要成员的毕业后各奔东西无疾而终。当然,有一部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把握住创业大赛的机遇,将创业项目继续推进,这是大赛授予奖项之外最大的社会效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机构或平台来做参赛项目赛后的追踪与反馈,对成功案例的挖掘和再推广也就无从谈起。
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获奖团队为例,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上可以检索到已获得投资(包括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E轮及以后)的项数为0(见表1和表2),尚未获得投资但处于公示待投资的项目仅占很小的比例,数据如下:第三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10项,待投资项目3項;第四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13项,待投资项目7项。可见,占参赛大多数(第三届中有70%,第四届中有46.2%)的项目并没有后续推进。体育院校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能参与的领域相对局限,参赛作品和人数不多,参赛项目多与体育产业相关。
再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为例,共通过审核36 00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9 878项、创业训练项目4 124项、创业实践项目1 988项,而体育院校共拿到183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24项、创业训练39项、创业实践项目20项。从数量上来说,体育院校拿到创新创业项目仅占0.51%,是比较低的;在总计183个项目当中,有20个是创业实践项目,这些是最易转化的项目,占比却不高,之后的转化率堪忧(见表3)。
对于创业成功案例和创业成功途径的不了解,在心理上加大了在校大学生对创业失败的恐惧。在美国,接受了全社会创业文化熏陶和系统性创业教育的美国“创业一代”为美国创造的财富达到其财富总额的95%。这一事实数据的广而周知是促使更多年轻人选择尝试创业的强心剂。由于我国
在相关领域的探索较晚,成效尚不显著,如果不及时宣传、因势利导,要想克服大学生固有文化心理的恐惧是很难实现的。创业文化引领着创业活动方向,创业者所受文化影响催生创业行为产生,创业文化中的文化态度、价值取向是文化先导。对于创业初级阶段来说,创业文化可以提倡“先吃饱、再吃好”“先完整,再完美”。
2 影响创业文化推广的原因
2.1 传统观念的影响
创业实践的发展程度与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相辅相成。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存在“通过读大学找份体面工作”、甚至“知识改变命运”的普遍认知心理。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引导下,部分大学毕业生被“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裹挟着,使所学的知识不能转变为可以工作的能力。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高校的问题,也不是90后或00后生源的群体问题,这与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2.1.1 对“中庸”思想的偏差理解
“中庸”坚持的是合于内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行为准则,为国人提供了一套盛行千年的处事规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处事观念。儒家执两用中思想反对的是走极端,不是因为它处于两极的中间,而是因为它合于内心之中和外在之道,虽然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通常是比较正确的,但绝不能说凡是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就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问题,待业啃老和自主创业更像是就业选择杠杆的两个极端,从传统文化意义上讲,创业是不符合毕业生本人、所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期待的。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很可能就是对“中庸”的曲解,也正是这种普遍曲解,消磨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锐气,让最有可能通过创业发挥高校所学的一批人甘心步入顺利就业的主流大军中。追求中常、内外协调、不走极端的“中庸”思想,这是我们民族性格中的重要因子,但由于误解而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2.1.2 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择业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相对于我国南方的多元经济形态而言,北方地区居民更愿意在相近人群的比较中羡慕他人的稳定,不知不觉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求稳定、避风险的风气。于此相对,在浙江等地,自主创业的氛围非常浓郁,通过群体带动作用,形成了宁波、温州等经济带,在当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条件中,对学位的要求也不像部分北方省份那样作为硬性指标。这些现象都与当地人的创业精神紧密相连。
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率持续低迷,这会形成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逆向抑制和创业积极性的心理消解。如果可以较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江浙地区的创业热情在群国范围内形成共识,可以利用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在高校里进行宣传,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创业比率,通过分享创业经历相互启发和带动,进而形成群体效应,开创优秀人才勇于创业的崭新局面。
2.1.3 “轻商贾”的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轻商贾的思想由来己久。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受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的影响,人们更看重农业生产而轻视经商行为;二是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主流意识形态关注点在“义利之辨”,普遍认为讲究公义的人是君子而追求私利的人是小人,商贾逐利。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用知识谋职业依然是今天社会普遍肯定的做法,虽然微商经济使更多人主动参与商业运营,但其社会认可度还远远不够高。这一传统观念,使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倾向于“用知识择业”,然而,目前高校并未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将创业文化输送到位,挖掘“用知识创业”热情、开发创新意识、促进新行业探索。
2.2 创业政策的影响
2.2.1 创业政策获取渠道单一
近些年,政府和高校通过出台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自主创业。政策涵盖费用减免、税收优惠、社会服务优化、科技支持等诸多方面。国家提倡、学生需要,但学生获取政策的信息渠道单一不畅,造成政策信息更新不及时,政策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创业学生等问题。我们在黑龙江省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81%以上的学生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是“校方宣传”和“本人主动查询了解”;在“你认为最好用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推广平台/APP”调查中,9成以上学生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过”。
2.2.2 创业项目落地存活困难
“互联网+”创业大赛旨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多数参赛队伍即便在比赛取得良好成绩,在比赛后也没有继续让项目落地。创业项目的落地离不开人、资金、市场三方面因素,首先,创始人团队的局限性往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团队结构、个人兴趣、价值观等问题互相冲突,团队的互补性差。创始人的行业认知不深,对所从事行业的熟知程度不够,且没有不断的学习充电。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平时的上课,还有社团、作业、恋爱等,投入创业的有效时间很有限。其次,资金是制约项目存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项目如果不能持续的获得投资,难以熬过市场的培养期,而且投资人更愿意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给大学生投资的风险很大,所以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实际上很难融到資。第三,在选择项目时,一般大学生都会选择自己所熟知的校园,弊端就是可扩展性、复制性很差,因为校园市场的特殊性和人群单一,项目局限性也是落地存活的重要影响因素。再加上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不足,更使得创业举步维艰。
3 推广创业文化促进创业实践建议
3.1 加强政策导向
政策具有指挥棒的市场导向作用,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影响创业行为的实施情况。创业文化的推行与创业政策的制定关系密切,广义上来讲,创业政策也是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制定政策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考虑从宏观政策方面转变观念:创业不是扶弱,而是为优秀者创造机遇。通过政策,要使广大学生意识到社会不是将创业空间视为没出路毕业生的收容机构,创业空间是强者的搏击平台,只有经过充分准备,才有可能赢得创业先机。这样一来,可以从政策方面抵御传统文化中对创业行为的不解和误解。
实施过程要求在政策设计时兼顾各个方面。在确保维护原有受益者利益的前提下,为优秀者提供更大的施展舞台。要让优秀大学生看到,虽然创业的风险较大,但创业成功的收益也很可观,这样才能对有选择权的优秀人才有足够吸引力。要将创业教育教师列入政策倾斜对象的范围,进而为在该行业中探索的专职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在中央不断出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同时,各地也应出台一些地方性的创业优惠政策和法规,并且要有针对性。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政策宣传的主要阵地,应变被动了解政策为主动宣传政策。创业文化的营造是使创业政策广而周知的重要途径。让每一位学生了解最新创业政策的途径;可以将新媒体作为高校宣传创业文化和创业政策的重要阵地,把握机遇、利用各种平台做好推广工作。推广的内容可以是创业成功案例、创业大赛的流程、创业技能等。每年举办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营造热烈的创业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让学生们看到身边的人创业成功,增加他们的创业意愿和决心。此外,建立创业兴趣小组也是推进创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模拟创业项目、赛事,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 3.3 提高政策的便利性和扶持力度
近几年,国家每年都会发布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地方政府和高校应相应的制定落地政策,并大力宣传,让学生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广开创业渠道,增加校企合作,结合社会的创业园和企业的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提供场地支持,提供资金的支持力度和帮扶力度,给予初创企业以贷款和融资的政策优惠,对创业团队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财务培训。高校的创业导师进企业、企业家进校园,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 (4):52-57.
[2] 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 (9):75-77.
[3] 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與调适[J].高教探索,2015 (6):122-128.
[4] 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 (4):6-10.
[5] 周静,刘振忠,康建敏.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53-55.
[6] 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极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2):149-152.
[7] 吴伟,吕旭峰,陈艾华.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文化内涵、效用表达及其意蕴——基于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案例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4):137-144.
[8] 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 (6):147-154.
[9] Barbosa S D, Gerhardt M W, Kickul J R. The Role of Cognitive Style and Risk Preference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7, 13(4).
[10] Breugst N,Domurath A, Patzelt H, et al.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Employees’ Commitment to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36(1).
[11] 沈雁华,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1):59-62.
[12] 王钰,李世宏,张勇.“双创”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