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品德课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品德课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门课程,一直发挥着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优化品德课堂教学,就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既依托教材,又拓展素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把一切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行修养提升的内容都纳入资源,切实提高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一、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二、角色扮演,拓展时空
在教学《我有一把金钥匙》 “丹丹与曾兵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一场面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内容,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学生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他们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音像移情,触动心灵
在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悦耳、赏心、移情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
如《父母的疼爱》一课内容简单,如果仅仅依靠教师一张嘴巴的讲述,学生对父母爱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原有层面上,不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为了让这些视父母的爱为应该的孩子们能够了解父母的难处,体验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教学伊始,我播放了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然后,通过讲述父母对自己做过的而且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让学生回忆过去,进入课文情境,接着,我又播放故事《血奶》及歌曲《母亲》,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潮。
教师不但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善用多媒体,它通过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运用心理移情的方法,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升华情感,让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渗透。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社会即学校”,品德教学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
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澄海广益街道的工厂、街路、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基础上,还与小区居委会联合,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
品德教學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所以很值得提倡。小学教师要在品德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品德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韦英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