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十二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下雪时,我总想到夏天,因成熟而褪色的榆荚被风从树梢吹散。雪纷纷扬扬,给人间带来某种和谐感,这和谐感正来自于纷纭之中。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
【品读】
和谐就是美。雪景无论如何是充满着和谐美感的,但是苇岸却未落窠臼,去直写雪景,反而联想到夏天被风吹散的榆荚,更将雪想象成果实,与后文春天自然衔接。雪、花之间的类比比喻古诗中也有:“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些诗句脍炙人口,自不必多说,而苇岸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对雪的来源的独特想象——“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让读者不禁自问:莫非,雪是春的使者或上帝的恩赐?美属于神的领域?
二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品读】
苇岸的语言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平实中蕴藏着特殊的魔力:落日如圣哲临终,庄严而沉静;日出如英雄诞生,庄重而热烈。本段文字更将自然之景升华为哲理沉思:“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人类社会尤其如此,先辈筚路蓝缕,后世一朝败落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少有人能像苇岸一样,不动声色又如此出色地将世间的大美植入读者的内心。
三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品读】
记得有一篇文章对比过麻雀和喜鹊与人的不同关系,作者对在屋檐下筑巢却又保持高冷的燕子不吝赞美,却对喜欢人前蹦跳而又不和人亲近的麻雀颇多嘲讽,构思巧则巧矣,但我更喜欢苇岸在这段文字里所展现的和乐宽容态度,不以人心人性之恶行恶相比之于其他生灵,这也是一种美——宽容自省、敬畏生命的人性之美。
四
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它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我想象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预言过的野兔:“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看到兔子和鹧鸪跑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不管发生怎樣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荣。
【品读】
苇岸想起的“田野往昔的繁荣”让我不寒而栗,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其实更像是对子孙后代的屠戮,曾经繁荣的田野自身也在日益萎缩、虚弱乃至荒芜贫瘠,原本为生存搏杀的鹰兔正在共同走向消亡。终有一天,人们会悚然发现,生命之间为了生存的争斗,才是真正的自然之美,而人类则是扼杀世间之美的刽子手。
五
在我窗外阳台的横栏上,落了两只麻雀。那里是一个阳光的海湾,温暖、平静、安全。这是两只老雀,世界知道它们为它哺育了多少雏鸟。两只麻雀蹲在辉煌的阳光里,一副丰衣足食的样子。它们眯着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毫无顾忌。它们时而啼叫几声,声音朴实而亲切。它们的体态肥硕,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
【品读】
语言之美首先表现在形式上:麻雀“丰衣足食的样子”,用拟人手法将麻雀的满足、平和表现出来;体态“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比喻贴近生活而又显得新奇。老雀为这个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人),而不仅仅是它们这个族群,哺育雏鸟,这些文字立刻提升了文段的境界,这是语言之美的更高表现——出于对生灵的热爱而真情流露。
六
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闪电迸绽,雷霆轰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像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就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儿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品读】
本段文字,美在母性对困难乃至苦难的无畏。“骤雨像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一句,将骤雨的凶猛来势和对世间生灵的威慑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万物偃息”写出了世间生灵对雷雨的屈服。一只衔虫的麻雀无论如何无法与搏击长空的雄鹰、雨中跳着芭蕾的春燕比姿态之美,但它却使作者想到了如精灵一般的蜂鸟,无疑是麻雀的母性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七
已经一个月了,那窝蜂依然伏在那里,气温渐渐降低,它们似乎已预感到什么,紧紧挤在一起,等待最后一刻的降临。只有太阳升高,阳光变暖的时候,它们才偶尔飞起。它们的巢早已失去,它们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一天飞走呢?每天我看见它们,心情都很沉重。在它们身上,我看到了某种大于生命的东西。
【品读】
初读时很难理解还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大,毕竟,在大部分人看来,种群的延续是所有生命体的本能,为了种群的延续,淘汰、牺牲才是主旋律。但是从失去巢穴的那窝蜂那里,作者看到的是同一种群同生死、共进退的团结与和谐,是对苦难的蔑视、对死亡的直面。这,其实也是对生命的讴歌。 八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品读】
劳动创造美,土地上的劳作是最基础的劳动,它让人们与这个世界、这个赖以生存的星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系,更创造出了最朴实动人的美。“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说的是那些轻视体力劳动,蔑视劳动者的人,这些人未必都是高高在上的劳心者,也可能是那些终年劳作却视劳作为畏途的劳力者。苇岸以此告诫那些不愿与土地亲近的人:轻视劳作的人,将失去对世间之美的鉴赏力。
九
一次,我穿越田野,一群农妇,蹲在田里薅苗。在我凝神等待远处布谷鸟再次啼叫时,我听到了两个农妇的简短对话:
农妇甲:“几点了?”
农妇乙:“该走了,十二点多了。”
农妇甲:“十二点了,孩子都放学了,还没做饭呢。”
无意听到的两句很普通的对话,竟震撼了我。认识词易,比如“母爱”或“使命”,但要完全懂它们的意义难。原因在于我们不常遇到隐在这些词后面的,能充分体现这些词含义的事物本身;在于我们正日渐远离原初意义上的“生活”。我想起曾在美术馆看过的美国女画家爱迪娜·米博尔画展,前言有画家这样一段话,我极赞同:“美的最主要表现之一是,肩负着重任的人们的高尚与责任感。我发现这一特点特别地表现在世界各地生活在田园乡村的人们中间。”
【品读】
美是高尚与責任感。高尚与责任感并非陈词滥调,也非遥不可及,它们甚至可以说来源于最普通的人的最平凡的生活。文中两个农妇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们的对话是“母爱”这个永恒话题的体现,虽然没有诸如“奉献”这般使人肃然起敬,没有“牺牲”这般令人惊心动魄,但这最朴实的言语中所体现的最朴素的情感,同样有着震撼人心的美。
十
进入冬天,便怀念雪。一个冬天,迎来几场大雪,本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如今已成为一种奢求(谁剥夺了我们这个天定的权利?)。冬天没有雪,就像土地上没有庄稼,森林里没有鸟儿。雪意外地下起来时,人间一片喜悦。雪赋予大地神性;雪驱散了那些平日隐匿于人们体内,禁锢与吞噬着人们灵性的东西。我看到大人带着孩子在旷地上堆雪人,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定同样进行着许多欢乐的与雪有关的事情。
可以没有风,没有雨,但不可以没有雪。在人类美好愿望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围绕雪进行的。
【品读】
同样写雪,这一段文字重点在写雪的作用——“赋予大地神性”。作者相信雪的纯洁不仅可以让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可以让蒙了世俗尘埃的心灵短暂地找回自我,觅得欢乐。作者用大地需要庄稼,森林需要鸟儿来与冬天需要雪进行类比,说明雪的不可或缺,这也与后文“可以没有风,没有雨,但不可以没有雪”的结论相呼应,“人类美好愿望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围绕雪进行的”则表明,雪不仅意味着童真和欢乐,它也可以对人间起到净化和催化的作用。
十一
一只山路上的蚂蚁,衔着一具比它大数倍的蚜虫尸体,正欢快地朝家走去。它似乎未费太多的力气,从不放下猎物休息。在我粗暴地半路打劫时,它并不惊慌逃走。它四下寻着它的猎物,两只触角不懈地探测。它放过了土块,放过了石子和瓦砾,当它触及那只蚜虫时,便再次衔起。仿佛什么事情也未发生,它继续去完成自己庄重的使命。
【品读】
苇岸“孩子气”的观察和同样“孩子气”的打劫充满了情趣,也散发着理趣。使命感使这只蚂蚁勇敢而专注,人们有必要反躬自省:自己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是不是心无旁骛?自己所谓的理想是不是其实很恶俗?自己是不是太在意外界的干扰?
人们对蚂蚁的力量似乎总是停留在群体上,但实际上,蚂蚁能轻松举起比它体重重得多的东西;人们对于自己的力量又似乎过于自信,以至于时常在使用力量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心。
十二
我把麻雀看作鸟类中的“平民”,它们是鸟在世上的第一体现者。它们淳朴和生气,散布在整个大地。它们是人类卑微的邻居,在无视和伤害的历史里,繁衍不息。它们以无畏的献身精神,主动亲近莫测的我们。没有哪一种鸟,肯与我们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在我对鸟类作了多次比较后,我发现我还是最喜爱它们。我刻意为它们写过这样的文字:
它们很守诺言
每次都醒在太阳前面
它们起得很早
在半道上等候太阳
然后一块儿上路
它们仿佛是太阳的孩子
每天在太阳身边玩耍
它们习惯于睡觉前聚在一起
把各自在外面见到的新鲜事情
讲给大家听听
由于不知什么叫秩序
它们给外人的印象
好像在争吵一样
它们的肤色使我想到
土地的颜色
它们的家族
一定同这土地一样古老
它们是留鸟
从出生起
便不远离自己的村庄
(《麻雀》)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略有删节)
【品读】
苇岸的文字总有动人的魅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在于他的“平民”意识。他总是怀着最大的善意欣赏在这优胜劣汰的残酷世间为生存斗争的弱小生灵,并对人类藐视残害其他生命的行为自省。归根到底,“平民”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就是对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平等看待,平等相待。这种平等、悲悯的精神,是对世间大美的尊重与击赏,也是实现和谐世界、天下大同的思想武器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