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折纸游戏说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记得在一次培训中,一位教师让参训学员做折纸游戏: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在右下角撕掉少许;2.再对折后再在右下角撕掉少许;3.展开后观察各自的图案。大家发现全班几乎没有相同的图案。为什么大家执行同一个指令,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站在教育者层面,教育指令要具备有效性
  教育指令即教育者在要求受教育者完成一项任务时所用的常规语言。
  一方面,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的清晰明确地给出指令。比如在上述游戏中,“把长方形纸对折”是按长方形的长边中线对折,还是按长方形的宽边中线对折?若把按长边中线对折记作“长”,按宽边中线对折记作“宽”,只考虑两次对折便有“长长”“长宽”“宽长”“宽宽”4种,如果再把对折后是从“封闭方”(每次折叠,可记折痕处为封闭方)撕掉少许还是从“开放方”撕掉少许,那组合的情况就会更多。
  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时,可以辅以动作。比如上述游戏中的“对折后在右下角撕掉少许”,少许是几许?一般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晰,教育者可以用手势比画进行示范。还有现在常用的PPT等多媒体手段,其实也是用更丰富的元素表达直观的教育指令。
  二、站在受教育者角度,要学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人很容易固守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就笔者本人而言,游戏做完后在组内交流时,发现自己的圖案花纹只在一个方向,因为我是沿着一个方向对折到底。而有些成员前后两次分别按长边中线和短边中线对折,结果自然不同。由此可知,我的思维习惯偏向直线单向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思路可能不够开阔,不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克服惯性思维所导致的不利因素,同时也要注意研究被教育对象的思维习惯、性格特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单向思维或固化思维的现象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不管教师怎么启发,有些学生的作文仍然是千篇一律,这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与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有时可以进行逆向启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行文思路,帮助他们突破固有思维模式。
  三、站在管理者层面,要使教育者的指令清晰明确
  管理者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育者清晰表达教育指令的能力,既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培训,更要有思维模式培训。为了防止有的教育者因教育指令、教育能力的欠缺而导致组织目标完不成,管理者就要通过任务清单、分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兜底管理。对于年轻教师的课堂语言,学校要从备课、讲课,到课后反思都给出标准的示范,使其先“入格”,熟练后方可“出格”,以此来弥补短板,进而提高整体组织目标的完成效率。
  由此看来,一个简单的游戏,仔细思考,其中也蕴藏着不少教育的道理和方法,可见教育的语言是丰富而有趣的,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责 编 莫 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