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遵循“少教多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少教多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的发展性、创造性、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并不是字面意义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并不是新兴的教学思想,早在先秦的《学记》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性教学,拓展学生思维,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教师已经转变了传统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学习
  “少教多学”重视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灌输式”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其主动学习,解决问题。针对性地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高中教学中遵循“少教多学”理念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有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学习”。
  如《祝福》一课,基于“少教多学”理念,教师结合学科目标,分析学生差异后,制定如下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掌握倒叙写作手法,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引导理解掌握重点难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知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中“人吃人”的本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将“人吃人”作为教学目标导入点,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差异,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予学生以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整体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品质发展。
  二、整合教学过程,让学生深度学习
  “少教多学”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不能将“教”与“学”分为两个部分,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顺学而教”“以学定教”。而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与“学”分离,以致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基于“少教多学”理念,教师要整合传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深度学习。
  如《阿房宫赋》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制定三维目标。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以《阿房宫赋》或以前学过的《过秦论》进行导入,让学生讲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知识以及与阿房宫相关的传说。学生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后,教师让学生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主旨之深,并归纳文中的文言文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一词多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探究《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异同。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就会发现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针对当时朝政的,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过程,统一“教”与“学”,良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追求知识的问题,让教学与学习活动构成有机整体,便于教师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让学生深度学习,探究知识,反思创造,将所学知识融入至原有知识结构中。
  三、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学习
  “少教多学”还涉及到教学方式与教学主体,兼顾了这两者才能实现发展性、创造性教学。教学主体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主体,遵循“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教师为课堂引导者”原则。而教学方式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由教师一人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预留“独立学习”的时间。因此,基于“少教多学”理念,教师需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学习。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一课,旨在让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手法,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理解作品主旨,认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罪恶,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进行课堂导入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独立学习解决以下问题:①分析故事情节;②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③归纳主旨。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在课堂结束之前已经将问题全部完成。教师遵循“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原则,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如此便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方式等之间存在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性意识、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独立学习意识,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遵循“少教多学”理念,可将传统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遵循“少教多学”理念时,需结合教学特点、学科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启发性、针对性教学,进而推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214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