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统编教材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以及教學设计等方面组织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31-02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新教材在编排上的变化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应该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那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并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呢?
一、前后联系,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教学内容。目前的阅读课堂,在教学内容上,不同的教师选取的内容大都不一样,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一些教师为了推陈出新,体现亮点,绞尽脑汁,剑走偏锋,这其实是对“教什么”认知上的模糊,更是对语言规律的漠视。因此,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者能力发展点上去考量,这是教学内容的应然之选。
如,课文朗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求肯定是不同的。统编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语文要素”,这是教学内容选择的目标。这些要素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逐步提出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从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秋天》一课,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好“一”的变调;在《雨点儿》一课中,则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在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一课中,则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从教学上看,统编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一年级主要是朗读,到二年级上册就提出默读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上,教师要立足本课的朗读目标,兼顾以往的学习内容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把语文知识学习到位,把朗读能力训练到家。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关注朗读内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内在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一定要谨遵不缺位、不错位的阅读原则。一年级的朗读,就要要求学生能够大声把字音读清楚;在二年级,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默读的指导。如果人为地降低或者拔高教学要求,就可能拔苗助长,无法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引领,教学主线分明
问题引领是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文本,掌握文本的表达艺术。目前的阅读课堂,普遍存在着“一问一答”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狭窄,不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以问题引领来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的发生。
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一文,依据教材特点以及课文内容,教师采取问题一体化的形式引领学生阅读。在具体的问题上,教师这样设计:
1.比尾巴的都有谁?谁和谁比尾巴?
2.比尾巴有哪些项目?
3.比尾巴的结果如何?
教师可以先以学习单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再把这些比尾巴动物的头像张贴在黑板上,最后再让学生把这些动物比尾巴的结果在对应的地方分别贴上“长”“短”“一把伞”“宽”“扁”“最好看”等词语。在学生按照学习单的要求自学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把‘一把伞’的奖励送给松鼠呢?这儿的‘伞’指的是雨伞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样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路有许多,可以从课文题目入手,可以从文本的重点入手,还可以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因此,教师要精心阅读文本,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教学主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注重实践,引入活动操作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认知是以动作、形象为优先手段的。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才能取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学习,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坐井观天》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青蛙与小鸟就天有多大展开了争论。它告诉学生: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时候眼界要开阔,不要像青蛙一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在教学时,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把课文读一读,再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方面,有些教师怕学生记不住,以文字的形式将寓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形式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阅读,使学生理解了课文,掌握寓意。首先,让学生多读,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其次,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青蛙和小鸟的想法为什么会不一样?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蓝天下,亲自去做一做这个活动(可以用书本遮挡住眼睛的两边)。这样,让学生亲自体验到青蛙与小鸟看到的天为什么会不一样。其三,让学生讨论: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有没有像青蛙这样的人,他们有哪些表现。如此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寓意,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板块设计,教学环节分明
板块式教学,教与学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双方互动的辩证关系。教师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授予,而是为了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明天要远足》这首童诗的时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以及童诗的特点,教师把课堂教学分为三大板块——读中识字、读中体会、书写指导。在这几个板块的引领下,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试着读出主人公的心情变化等。然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学习“睡、海、明……”等生字。在学习“睡”这个生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学习;在学习“明”字的时候,让学生从会意字的规律出发识字。在学生边读边识字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那么兴奋、激动呢?你有类似情况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示范书写,指导学生写字。如此教学,板块分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采用板块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多次进出文本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到童诗所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教学,既教给学生以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课堂阅读始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要把握好知识体系、设计好问题,并采用板块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体验,从而真正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