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对小说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的阅读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小说阅读情境,进而提升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分析了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然而由于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很难对小说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无法把握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含义,不能体会到小说的真正魅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切实提升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小说阅读的重视
目前,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缺乏对小说阅读的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小说与古诗词不同,在考试过程中所涉及的小说往往都不会是教材中的原文,这使学生产生学与不学都一样的心理,即使对小说阅读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在考试过程中也不会出现相关的内容。在这种错误心理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对小说阅读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会帮助学生简单地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缺乏对小说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导致学生的小说閱读水平很难得到提升,在面对其他小说阅读时,仍然不具备分析能力。
(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阅读,缺乏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再加之学生对语文小说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之中,导致学生用在小说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加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状况给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由于目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角色扮演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原因,往往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具备较强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小说阅读情境教学,进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小说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小说中的“放学了,你们走吧”等句子所表达的人物情绪的认同感。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小说的理解程度,还能使学生得到成就感,进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将与小说相关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展现更加直观、更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境,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在播放过程中导入小说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小说的情境之中,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教师讲解一些具有历史背景的小说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桃园三结义》或者《风雪山神庙》等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等相关的视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小说背景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吴林业.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学周刊,2018(15).
[2]张欣亮,童玲红.中美两国初中语文阅读课程比较与述评:以信息文本阅读课程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5)..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