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80-01
  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个性化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人文素养,完善性格发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多语文界同仁共同追求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求同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个性化阅读课型,引导学生真正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提高阅读效率呢?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文本充满期待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因此,导入激趣,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期待是老师首先要做到的一个环节,笔者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对对联,播放音乐、电影片段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制造悬念,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和思考方向,调动学生走近文本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先播放一段中国的豫剧《花木兰》的演唱录音,然后设置问题:美国迪斯尼公司也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都兴趣盎然,认真地读起课文来。
  二、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实现认知上的求同
  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是以个性化解读为前提,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做到尊重文本,做文本真正的知音。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学生因个性,经历,性格,认知水平的差异难免对文本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有的解读是粗糙的,偏狭,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有的学生把《背影》中父亲的爬过铁道理解成违法交通规则,把《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看成迂腐愚昧,都是一种违背了作者原意的解读,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是对文本的戕害,对作者创作的歪曲。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作者杨绛在帮助了老王很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感到“愧怍”,而且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开始是各抒己见,难求统一,我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对写作背景的探究来揣摩把握作者的情感构思,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最终达到学生和老师的共识,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同情,赞美了一个最底层的生活者身上所闪现的人性的光芒。
  三、審视文本,跳出文本,达到认知上的求异和创新
  融入文本,把握细节,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读作品的过程是对作品的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读者和作者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阅读习惯不一样,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越是优秀的篇章其内涵越是多元的,越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思考,比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剧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主要是因为孔乙己好吃懒做酿成他的悲剧,有的认为是社会的冷漠所导致,也有的认为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只要符合作者在作品里所隐含的观点,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紧扣语言本身反复的品味琢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比较、质疑、讨论、辩论多种形式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给学生要善于抓住细节,发现隐含的信息,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以求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信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个性也会逐渐得到滋养并丰富起来。
  四、拓展延伸,丰富文本,实现个性的飞扬
  在个性化阅读的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身的体验融入到对文章的生活表达之中。比如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把课本内容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搬到舞台上,在学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把文章改编成了课本剧,在编、演、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同时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意识,良好的性格养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采用朗诵会、故事会、话题讨论等形式来丰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去参加补习班,也不是做练习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在课内,而应该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越是经典的名著越给学生提供的多元化理解的丰富空间。而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获得不同的收获,老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和引领者,在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的名著设置不同的专题,比如诗词专题,神话专题等,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针对时下热衷把名著纷纷搬上屏幕的现象设置一些专题:比如“我看名著改编的利于弊”。或者每周留出一节课让学生向大家推荐他在名著阅读中的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讨论等。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阅读都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学生,怎样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呵护他们在阅读中表现的异彩纷呈的个性,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恰当的评价,激励他们探索求知的热情,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修养,让每个学生绽放出自己独特的美,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最终追求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