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是打造个性化的基础阶段,得从个性化阅读抓起,因此本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笔者在文中尝试针对现在对语文阅读模式化、固定化的现状,以及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的语文阅读,从整体、部分再到整体、三视角架模、点线面体构型这样的两点方法和建议进行教师个性化阅读,使个性化阅读行之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70-01
  阅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共性的阅读是必须了然于心,那么个性化的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尤其在现今追求个性化潮流的时代。
  那什么是个性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1].那怎样理解个性化阅读呢?叶黎明在《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内涵》[2].中他强调阅读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而且是建立在智育的结果下,即过分强调个性化阅读对孩子的知识和智慧上的熏陶,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取向、个性特征等等对阅读个性化的融合解读并得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笔者所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指向语文学科方向的解释)是:在尊重作者对作品创作的灵感及原意图的原则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教师现有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对阅读课文的期待以及本身的个性特征,还有联系学生的经验、知识水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多创意的解读。
  一、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易陷入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其文章《语文教师解读课文的基本路经》中说到,在进行作品多元解读时,也就是个性化的阅读时应注意的几个误区:一是无意识的误读、错读;二是无依据的任意解读;三是无原则的曲读和歪读[3].把第一种解释为知识与能力问题;第二种解释为方法问题;第三种解释为观念和态度问题。这样对在阅读个性化的时候教师们容易陷入误区的归纳是可取的,但笔者认为这些考虑的是教师整体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基本功扎实与否的问题,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作为语文教师最根本的一项技能。
  对以上三个误区的理解笔者主要放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曲解个性化阅读的含义进行阅读,远离、脱离文本主题自主创造。
  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不可避免的带着个人主观性的对阅读文本的思考,个体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都会影响对作品的解读,这也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这当然也是个性化的一方面。但是很多人会片面、采取极端化的方式去理解这句话,他认为这种阅读理解方式就应该是有各种各样不切实际、摆脱掉文本所给出来的在大环境、大主题的方向下去研读哈姆莱特,我们知道丢掉文本进行天马行空般的创新性的研究文本是没有意义的,永远也只是打着个性化阅读的幌子进行独体化的臆造行为。
  二、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的解决策略
  1.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构建。
  整体就是在不借助任何教参或者除课本以外的任何教学辅助材料的情况下通读整册教材,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语文教材编写有这样一个规律:“课文服从单元,单元受制于整册教材,而教材又服务于课程标准”。教师首先摸清整套教材,知道教材是怎样安排单元教学内容,也就是老话长谈的经典话语:“吃透教材、揣摩编写者的意图。”然后分层次地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在把握住单元教学内容总的前提下,再到后面对单独成篇的课文内容的研究,从独立成体的具体教学内容支点透析整个主题,然后步步为营最后回归到整篇课文主题,点击单元教学,回复整个教材,这样的循环往复,既能服务整个教学大纲又不游离语文教学的主体轨道。
  2.三视角架模、点线面体构型。
  第一视角:自然性的阅读——摸底点,读出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地方。自进入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时,教师必须转化角色,即普通读者的个人阅读,读出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并在旁边做出批注,这些批注就是教师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属于自我感受的内容,这个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去翻阅任何辅助资料,否则会面临先入为主,教师将被辅助资料牵着鼻子走。
  第二视角:语文教师的“定位”阅读,读出教学价值核心材料——可以教些什么——拉紧线。阅读强调定位语文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的阅读,要有语文课程标准上的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实践,即是读出教材的教学价值点,能够教一些什么,比如是怎样简单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表达方式与技巧等等。教师要想达到个性化阅读就必须去发现文字背后的力量,这个行为的实践离不开对文字的个性化处理。
  第三视角:量身定做,学生定向阅读——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面、体的建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4].充分考虑学生是阅读主体的位置独特性,学生接受知识程度怎么样、凭借他们的知识水平能不能够领悟到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能否理解、是否超出生活经验水平,又怎么样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考究的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来个性化的处理教学安排,把前面两个阶段的内容和学生联系起来建构成一个面。这一视角是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维度巧妙组合,阅读本身也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5].在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传统权威文化过分倚重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解读应该指向言语方面,所以教师的个性化阅读理应为激发学生的言语交流做准备。
  通过以上三視角的打磨以及由教师自我阅读后的感受到学生的定位、定向阅读角色的转换,就为个性化阅读间架起来的模与点线面体构成的型完美地配合,同时又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要求——自主、多样的统一创立了有效的示范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第242.
  [2]叶黎明.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内涵[J].语文建设,2009,02:37-41.
  [3]郑桂华.语文教师解读课文的基本路经[J].中学教学参考,2012,07:4-7.
  [4]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