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能否从容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创新创业热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立足于这样的背景,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应以实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探索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探索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其指导思想和现状困境,进而提出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五位一体”实施路径的设想。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4-0088-02
  一、探索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施路径的意义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要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要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故步自封,当然,同时不能去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在国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化模式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范畴
  创新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本着改变现有物质或现状的不足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业是指所有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特征的、能够增进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活动。
  三、当前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管理机制上是分离的;面对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各个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做好整合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政策准备;很多普通高校的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社会上存在对大学生创业的担忧及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质疑。
  1.起步时间晚: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创业教育发展最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也是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美国把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使各个高校普遍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新加坡已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新加坡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中,而我国在2015年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2016年,我国尝试把创业教育明确纳入发展职业教育总体目标。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太晚,经验太少,尚处于探索阶段。
  2.课程体系不完整: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一千六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创业发展,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所有的教学科目都渗透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和内容,并要求所有的教师传授与本课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我国只是在几所高校进行试点,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教材,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各高校的創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不完整。
  3.师资力量薄弱:美国采用在校内选拔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培训,组织老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并从校外引进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与研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而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这些师资大多“自学成才”,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还有部分老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这都导致了创业教育的教学中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
  四、“五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施路径展望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意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重视创业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上要求三分之一的课程请企业的导师共同讲授,同时普遍将证照辅导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各类证照培训和考试,拓宽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鼓励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活动:鼓励开展各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类讲座、沙龙活动,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激发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通过讲座沙龙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和创新的种类和模式等,认识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以及引导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内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教育。
  3.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展各个领域的创新竞赛和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竞赛;同时积极寻找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将企业需求对接校内的科研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推动了高校教师科研、学生创新、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发挥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增加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4.完善创新创业竞赛机制: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业教育课程、创新教育基地、大学生课余创新创业类研究计划为载体,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素养。以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5.丰富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研究制定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育的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进一步规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取得创新学分。对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进一步规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取得创新学分。支持教师以技术入股,入股后教师团队即可享有技术股权以及收益,并计入科研业绩。加强高校与本地创业指导中心、科技园、创业园等政府机构的合作,使大学生创业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詹碧华,祝世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2]夏素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现状与实施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
  [3]马林.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