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原则和基本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以多种形式在各大高校不断推进,而且在理论、实践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模式融合程度不够,“两张皮”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分析,确立了两种教育模式融合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观念融合、课程体系融合及师资融合、联合社会力量等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094-03
  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智力引擎”和核心推动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是助推这一引擎的动力之源。高等教育是完成“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力量之一,而高等院校是推行高等教育的核心场所。
  我国的高等院校一直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线,围绕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这种模式能够赋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也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但我国高等教育在推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价值和能力的塑造。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够不断突破困境,抵御外来竞争压力,最终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考虑“创新创业”这一时代元素,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崭新理念和模式[1]。但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完全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创新需要以具体专业方向为依据,创业也要选择具体的行业领域,否则创新创业活动就没有针对性,只会变成空泛的理论。另一方面,专业教育符合分类施教原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都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必须融合发展,方能取长补短,塑造出既具有坚实专业技术功底,又兼具创新创业品质、能力,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原则和方向
  (一)“重装上阵”,将创新创业相关元素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崭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看出,两种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质应该是在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框架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其创新创业的思想、品质,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意志、素质及能力。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两张皮”现象,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教育体系中,基本是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边缘化的辅助性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课程设定也是以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为主,缺乏系统的实践指导体系,而且多是阶段性的,不能像专业教育那样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生命力,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目的。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没有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只是孤立地存在。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无本之木”。因此,要塑造学生的“双创”能力,就必须在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始终,即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崭新的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又高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两种教育高度融合发展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并且与区域经济和地方企业发展需求高度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的专业能力培养调整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来。由于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努力方向,因此要做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很有难度的[2],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人们对专业教育有效培养人才的方法、途径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研究却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目前的发展中,如供给侧方面的矛盾、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经济发展上升动力不足等这些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那么在此背景下,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一目标调整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上来,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利的氛围和环境。
  另外,两种教育融合发展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区域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要求。每一所高校要谋求长久发展,使自己培养出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必须考虑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此作为方向,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3]。那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树立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融合教育观念——积极营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和品质的认识
  仅仅依靠专业教育以外的“课余教育”、“通识教育”,或者阶段性的创新创业竞赛,并不能在全体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的认识只能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认为这只是少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从事的课外活动,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有些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创新创业”,也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创新创业意愿,只是迫于就业压力。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塑造是针对学生全体的,因此该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积极营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使“创新创业精神”在广大学生心中从“简单概念”升华到“人生追求”的高度。鉴于此,学校需要兼顾普适化和个性化的统一[4],建立适应学生全体的分层次、分阶段的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尽快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以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为方向,加入创新创业素质和价值培养要求,并将其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融合课程体系——以现有专业为背景,设置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脱离专业教育谈“创新创业”,会使创新创业教育空泛而没有落脚点,不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塑造而进行的专业教育,会使人才培养缺乏“灵魂”和“生命力”。确定了“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后,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既符合国家社会需求,又能促进高校、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一直到毕业,都会接触到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课程,其中包括公共课、专业课、通识课等。因此,作为伴随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出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始终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课程以公共课为主,高年级学生接触的多是专业课。相对而言,创新创业活动易于与专业课程衔接,但与公共课程的融合有一定难度。很多学校在低年级没有开设任何专业课程,学生刚进入大学,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所以很难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如何与公共课程成功融合并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是个难题。要攻克这一难关,有必要将公共课与后续的专业课程适度进行结合,并加入创新创业思想。但这种办法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为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其渗透专业思想和能够接受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建立起专业概念;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还需要进行沟通,找到课程的衔接点,并适时地融入创新创业知识。这种调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对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性的尝试[5]。同时,针对教学难度的提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办法,激发教师参与该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效仿公共课程的做法,注意挖掘专业课程中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点,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设计创新创业情境,达到以专业为依托培养、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寓创新创业情境设计于专业教育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制创新创业课程,使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所学领域中能够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点,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与实践。另外,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也不应忘记强调其体现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三)融合师资队伍——以专业教师为基础,打造以创新创业理念为主导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团队
  无论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建立一支合格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造就具有创新创业品质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首先,应以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为基础,鼓励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既可以弥补目前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还可以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外导师团”一类的组织,聘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使学生直接获得宝贵的一手经验;还可以与校外导师建立联系,获取指导帮助。但这种教育方式目前多是采用作报告的方式进行,而且内容分散,时间难以固定,因此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为解決这个问题,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聘请各校外导师参与其中,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共同协调以确定校外导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此外,还可以将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辅导员教师都吸纳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来,从理论、实践、心理等多角度打造以创新创业理念为主导,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团队。
  此外,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实践教学在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属于弱势项目,因此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充分利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实践教学平台,往往只适用于一两门课程,利用率较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所以,可以联合多个有关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搭建更接近于现实的仿真环境,同时还提高了专业实践平台的适用性和利用率。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精神、素质和能力的塑造,除了实践性极强外,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能仅在学校内封闭进行,还需要走向社会,因为社会力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高校要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等。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民族院校商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51-54.
  [2]  保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213-215.
  [3]  崔艳艳.产教融合助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智库时代,2018,(51):262-264.
  [4]  肖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5]  王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7,(10):9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4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