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加工中的性别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区别于命题表征的一种表征方式。表象的加工包括表象的产生、保持和旋转。文章以近50多年来的有关表象加工与性别差异的研究为基础,探讨表象加工中表象产生、保持和转换中的不同性别优势倾向,以及表象加工性别差异的毕生发展。最后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表象加工;性别差异;毕生发展;表象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108-02
心理表象(mental image)是类似于知觉的、区别于命题表征的又一种内部表征方式,指事物不在眼前时,大脑中关于它的形象;其加工方式通常包括表象的产生、保持和转换。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视觉表象加工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各种表象加工是否都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象加工中性别优势偏向是否一致等。本文拟对表象加工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梳理并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表象产生中的性别差异
很多研究采用心理表象问卷(QMI)发现了女性优势,但Ashton等人将QMI中的问题随机呈现后却没有发现显著的女性优势。Richardson认为将产生一系列不同感觉通道表象的问题打乱顺序并随机排列会使得产生同一通道的表象的言语描述不连贯,很可能导致被试无法按照同一标准根据每一项言语描述产生相应通道的表象。
隋丹妮让被试在足够的时间内习得20幅动物图片,主试根据每幅图片提出一个整体表象问题和一个局部表象问题并以文字形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通过被试自主按健反应记录整体表象和局部表象产生的时间。结果发现女性产生表现的时间显著短于男性,并且这种女性优势主要表现在局部表象产生上。赵庆柏等人重复验证了这一结果,并通过ERP研究结果分析认为优化的大脑信息加工模式是女性快速产生局部表象这种行为反应的神经基础。[1]
二、表象保持中的性别差异
表象的保持是指对物体以表象形式编码后加以储存的过程。表象保持中的性别优势不如表象产生中的研究结果一致,Paivio和Harshman分别以静态图片学习及回忆为作业任务,均发现在表象保持上女性占优势,因此,Paivio认为预测性别差异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完成任务中所用到的表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Capitani等人采用能够测量动态表象保持的经典测验——Corsi测验,发现男性在表象的短时保持容量上比女性大,进一步验证了Paivio的观点。
由上可知,在静态表象的保持上是女性占优势,而动态表象的保持,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存在明显的男性优势,但若加入对特殊群体的考虑上,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张伟锋、杜晓新和张茂林采用行为实验发现健听学生的视觉表象保持能力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听障学生群体中,男性被试的表象保持能力要显著高于女性被试[2]。
三、表象转换中的性别差异
表象的转换是对表象进行移动、扫描或旋转等操作。在心理转换任务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男性优势的结果。利用各种心理旋转能力测验进行的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男性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还有一些研究采用潜类别分析方法(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分析心理旋转测验中被试对不同项目的反应模式,也发现了心理旋转测验中的男性优势。Voyer等人对286篇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在多个表象旋转转换测验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男性优势,而且男女差异的量较大:各种表象旋转测验的平均性别差异量为0.56个标准差,而在三维旋转测验中性别差异量最大,达到了d=0.94。为此,在整个视空间能力中最大的性别差异常被认为出现在心理旋转任务中。
通过行为实验,从出生3—4个月的婴儿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再到成年人几乎都发现了心理旋转任务上的性别差异。新近兴起的脑成像研究认为表象旋转上的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行为指标上,而且也表现在脑活动模式上。具体而言,已发现的心理旋转任务中两性脑活动时空模式差异可归纳为如下四种类型:(1)男女两性进行旋转加工的时间进程不同,例如,男性旋转加工开始的时间早于女性。(2)男女两性表现出的大脑半球偏侧化不同,但不同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甚至相反。(3)两性在特定脑区的激活程度不同,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更多地激活了顶区,而女性更多地激活了额区或者颞区。(4)两性被激活脑区之间的动态联结特征不同,例如,在半球间或半球内男女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连通性。
有关表象扫描的性别差异研究不多,郭伟斌以不同结构的汉字为实验材料,对东南亚留学生的汉字视觉表象扫描加工进行了探讨,结果女生整体的表象扫描时间显著短于男生。
四、表象加工中性别差异的毕生发展
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年龄的被试在表象加工上的性别差异是否有变化呢?对于表象产生而言,White等人运用表象测验对16—17,18—20,21—25,以及25—56岁四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整体上女性的表象清晰性高于男性,但是对于25岁以上的被试表象清晰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表象产生中的性别差异可能只出现在成年之前。
更多的研究仍集中在表象转换上,关于表象转换出现的时间还存在一些争论,Linn和Petersen指出表象转换中的男性优势出现在青少年时期并保持到成年,Johnson和Meade针对上述问题,使用了7种表象加工测验,对1200名6到18岁的被试进行了大样本施测,结果發现男性优势从10岁开始出现,并一直保持到18岁,而在幼儿园儿童中没有发现性别差异。但近几年有研究指出,表象加工能力的性别差异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可能始于婴儿时期。
Meinz和Salthouse回顾了25篇研究试图探讨男性和女性在视空间能力下降速率上是否有差别这个问题,他们发现老化并不能抹去表象转换任务中的男性优势,对于两种性别而言其下降速率基本相同,因此可以推断老年被试在表象转换任务中的性别差异量与成年被试的差异量相差不大。
因此,总体而言,表象转换能力本身在儿童期逐步上升,在青年期达到高峰,在老年又逐渐下降。性别间的差异在儿童早期就开始显现起来,在进入青春期后和成年早期差异量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并一直保持到老年时期。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表象是视空间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成分,传统观点认为空间能力上的性别差异就是表现为男性空间能力优于女性,但从表象加工性别差异的系列研究来看,情况并非这么简单。表象加工通常分为表象的产生、保持和转换,不同的表象加工中存在不同的性别差异,在各种类型的表象产生中通常表现出女性优势,在表象转换中则主要是男性占优势,在表象保持中甚至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即在静态表象的保持上是女性占优势,但在动态表象的保持上是男性优于女性。而且表象加工中的性别优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所有这些与传统认为的男性在视空间能力中占优势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在于传统视空能力研究过多关注表象转换而忽视了表象的产生和保持。如果将三者综合考虑,目前人们还无法说清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视空能力中占优势抑或男女在视空能力上真的不存在差别。关于表象加工中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生物作用论、环境作用论和偶然因素论,其中环境作用论和偶然因素论至少都认为表象加工中的性别差异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改变的。这三种观点都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支持,但要完全弄清表象加工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则缺乏决定性的证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庆柏,张小菲,隋丹妮,等.局部表象产生中行为性别差异的神经基础[J].心理学报,2013,45(04).
[2]张伟锋,杜晓新,张茂林.听力障碍学生表象保持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7):39-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