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竞赛+项目”的土建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土建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思路,通过三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体提高了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经验,为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竞赛与项目;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29-02
  一、引言
  强化实践教学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紧缺,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需求较大的热门专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适应建筑行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探索有利于全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这能够更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竞赛+项目”土建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思路
  近年来,我校土建类专业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实施“一赛一项目”计划,即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至少参加一项校外竞赛项目,至少完成一项创新创业或基金项目,构建了基于“竞赛+项目”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1.“一赛”:以“筑梦飞”竞赛为主要载体,实施“一赛”计划。通过与相关职业学院土建类联合实施“筑梦飞”技能竞赛计划,邀请相关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参加,充分发挥本科院校的理论基础、师资优势及高职院校实践技能优势,校校协同、常态举办实践技能竞赛,至今已办六届,要求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实践技能竞赛,将竞赛项目扩展到学生全员参与,弥补课内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整体提高了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筑梦飞”实践技能竞赛项目具体包含建筑模型设计竞赛、CAD操作技能竞赛、手绘技能竞赛、测量技能竞赛及力学架构竞赛等五大类别。大赛题目涉及房屋建筑、桥梁结構等,力学架构竞赛采用的材料主要是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实践技能竞赛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广泛性,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大赛分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预赛由各校独立组织进行,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复赛。复赛和决赛由两校组成的竞赛组委会组织实施,竞赛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的复赛作品进行初审,并根据初审的成绩产生决赛作品;竞赛组委会组织竞赛评委会对作品进行复审,复审过程包括选手现场演讲、专家提问、答辩和作品现场演示等环节。竞赛作品按专业组和业余组分类申报,非土建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凡申报复赛的作品必须是学生课外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成果,在国内外其他竞赛上的获奖作品不得参加竞赛。
  2.“一项目”:以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基金项目为载体,开展学生创新能力专项训练。面对广东省建筑业对土建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依托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或基金项目,以项目为牵引,以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及教师科研课题为主要题目来源,真题训练,探索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
  2013年,学院提出了以创新项目为主要方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项创业创新训练或基金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队,3—5人为一个项目小组,实行导师制。开放实验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实验设计—施工—加载—测试”等项目的全过程指导和实验条件。
  3.构建了实施“一赛一项目”的保障激励机制。以学校实施的二级院系绩效管理为契机,扎实做好学院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竞赛及创新项目指导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制定了《学院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办法中规定,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等校内外竞赛,根据获奖等级计算工作量:校级每个项目计5标准学时,省级每个项目计10标准学时,国家级每个项目计30标准学时。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结题后按项目等级计算工作量:国家级项目计30标准学时,省级项目计15标准学时,校级项目计5标准学时,这些激励措施保障了“一赛一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竞赛+项目”土建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效果
  1.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近三年来,我校土建类学生在中南地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粤港澳高校“广夏杯”、深圳大学“海岸杯”、广东工业大学“创意鲁班节”等校外竞赛中获奖30余项,省级以上获奖人次超过100人;连续三届“筑梦飞”五类竞赛项目,土建类学生获奖100余项,大约500余人次参与竞赛项目,基本达到了土建类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竞赛的目标,参与各级各类创新项目的学生人数大约占土建类学生总数的70%,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通过“一赛一项目”的训练,土建类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70%以上的土建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专项训练,在团队参加各种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教师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实践指导能力增强。在三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主持申报的6项教改项目获得立项,其中省级以上5项、校级1项。土建类专业教师第一作者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16篇,获教学质量优秀奖5次。通过广泛参加和开展实践技能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四、“竞赛+项目”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成功经验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以下成功经验。
  1.校校协同举办技能竞赛。我校城市建设学院与有关职业学院协同开展“筑梦飞”技能竞赛,率先在我校实行了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群之间的协同合作,发挥两校土建类专业的优势,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践培养优势和本科院校的理论基础优势。大力开展土建类学生技术技能竞赛,促进了两校学生的广泛参与,目前每年学生参与人数占同届学生的70%以上,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密切协同。在开展学科竞赛过程,发挥学院两部门之间的各自优势,学工部门通过学生会、分团委等组织充分动员学生参与竞赛,发挥学工部门的组织优势;教学部门指导学生竞赛,组成专家评委会,参与竞赛项目的全过程评审,充分发挥教学部门的专业优势。通过举办实践技能竞赛,促进了两部门的相互协作,让学工部门熟悉了本学院各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教学部门也深度了解了学生管理工作。
  3.创新训练项目来源实践或科研课题,真题训练。将教师在工程中或科研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分解,化解成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创新训练项目或基金项目,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3—5人自由组队,通过申请创新项目,学校批准后实施。真题训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研究性、探索性实践学习的深入开展。
  五、结语
  提高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课程的建设及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全员、全范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扩展多种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吸引企业、行业专家参加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