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根据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文章从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两个角度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CAT)、QQ和英语作文批改网等信息技术工具融入翻译教学过程中,尝试构建新的信息化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译教学模式;教—学模块;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267-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翻译工具、翻译软件、翻译语料库和翻译记忆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与运用,高校翻译教学的转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翻译的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因此,在地方经济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借力信息技术创新翻译教学模式,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借鉴了多所兄弟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借助CAT、QQ和批改网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本教学模式,进行翻译教学与实训的教改探索,以期为推进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融合提供参考。
二、新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1.技术支持。在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训改革中。CAT选用的是Deja VuX软件,作为一种人机协作的辅助翻译工具,其翻译记忆功能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QQ是学生极为熟悉且在免费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可进行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的双人、多人聊天和视频会议,支持文件传递与共享。QQ的功能和优点,为在线翻译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准备。
2.理论支持。吉拉里的建构主义可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它既强调对学习情境的设计,重视对翻译任务的选择和组织,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同时也强调交互学习、合作翻译。倡导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也可为信息化翻译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Driscoll认为,混合学习将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技术(或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可以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何克抗教授也认为把信息化技术优势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的混合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本次教改实验中,笔者尝试将多种信息技术工具融入翻译教学与实训中,实施多种形式的交互活动,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翻译教学“单向输入模式”的不足。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描述
本次教改实验以笔者所在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三年级开设的汉英翻译课程为例展开,教材选用陈宏薇等编著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教改实验对象是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翻译实践技能,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课堂教学、自主训练、小组讨论和翻译反思等四个“教—学模块”,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两个“教—学环节”贯穿实施。
1.“教—学模块”设置。第一模块:课堂教学。该模块实施四项任务:一是信息技术工具(包括CAT和批改网)实操培训以及QQ的功能和资源介绍;二是理论讲解,略讲该教材的一至三章,精讲四至六章;三是提供翻译训练材料,布置翻译实训任务;四是展示小组译文,引导学生评价,提出教师评价。第二模块:自主训练。翻译训练由学生课外完成:首先借助CAT系统完成个人译文,然后将个人译文导入英语作文批改网,参照批改意见,进行二次修改。第三模块:小组讨论。在实施该模块时,小组通过面对面或QQ在线讨论组员的译文,然后依照某个组员的译文为蓝本,讨论翻译难点或争议点,根据讨论结果修改整合为小组译文,供课堂汇报展示。第四模块:翻译反思。该模块要求学生完成个人译文和小组讨论后,在QQ空间撰写翻译反思总结,培养思辨能力。
以上四个“教—学模块”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又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二至四模块以自主或合作方式由学生在课外完成。这种设计突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2.教学活动准备。为了顺利开展翻译教学与实训,准备工作如下:一是课程资源准备。在课前,教师除了需要精心准备理论讲解材料和实训材料,平台管理者还要申请班级QQ号,开通QQ空间和QQ邮箱,建立课程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实训材料、翻译工具、佳译欣赏以及教师翻译心得,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二是自主训练准备。教师帮助学生了解CAT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师生共建语料库;帮助学生了解批改网的批改功能、原理及使用方法。三是小组讨论准备。在学生自愿前提下,教师以英语基础、区域来源以及性别等不同情況按照异质组合进行混合编组。教师要求各小组创建QQ讨论组,便于参与答疑和了解学生的互动情况。
教学准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慎重选择实训材料,除了传统的文学翻译素材外,各类非文学文本材料应占更大比重。文学素材最好有名家译本,供学生比较学习,非文学文本参考译文的质量要有保证。二是翻译实训前,学生必须会使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技术工具,丰富与题材和主题相关的语料和术语。三是小组译文完成后,应在课前规定时间内上传到QQ群共享,供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分析。四是教师评价要有针对性,既要对翻译难点和争议点答疑解惑,也要对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3.“教—学环节”设计。汉英笔译课程计划36学时完成。学时分配如下:10学时用于信息技术工具培训;8学时用于理论讲解;汇报展示、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占18学时。(1)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包含三个环节。一是理论讲解。内容包括翻译理论以及词语、句子和段落篇章翻译例析,训练学生翻译思维。二是发布实训任务。整个学期布置八个实训任务,每周完成一个任务,每个任务约400—500字。选材涉及文学文本以及旅游、商务等非文学文本。三是译文展示和师生评价。小组译本课堂展示,学生就翻译难点、争议点提出质疑、争论和评价,教师进行答疑和总结评价。(2)课外训练环节。课外训练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的各种实训任务都要在这个环节完成。因此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和教师能否有效监督和指导决定该教学模式能否成功。 实训任务发布后,学生首先利用CAT语料库及机器翻译等资源辅助完成译文初稿,然后在批改网上进行二次修改,最后选组内最优译文作为蓝本进行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译文。在完成个人译文、小组译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小组讨论意见及师生评价,进行译后的反思与总结。翻译实训的实施、交互评价与反思总结是课外训练环节的关键,学生需注意:CAT翻译质量与语料的质量和相关性以及语料库规模有关,而且只是人工翻译的辅助工具,不能过度依赖,人工修改过程更为重要;批改网作为作文批改辅助软件,重在检查译文中的单词拼写、语法和用词等问题,整体意义判断上仍有缺陷,系统评分不应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唯一依据;翻译反思应涉及翻译难点或争议点以及闪光点,结合翻译理论,探讨翻译规律。
4.教学模式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辅助翻译教学与实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集“教、学、练、评”为一体,形成多元的、交互的、模块化的协作教学模式。
在角色定位上,由于教学模块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不仅需要完成在线自主训练,还要参与讨论、评价、撰写反思总结。而教师逐渐转变为翻译实训任务的设计者、翻译技术运用的指导者、协作翻译讨论的参与者和翻译训练效果的评价者。
在教学方法上,新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维空间的教学和实训,能够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高信息素养,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评价上,除强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外,还增加了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机器评价和人机互动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更易激发学生互动体验,获得新理念,在思维体验中感受翻译之乐。
四、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也为翻译教改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新模式处于初探阶段,在“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翻译材料的选择、信息技术工具的选择与运用、语料库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各种交互活动的实施都还有待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Driscoll,M.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 the hype.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s[Z].2002.
[2]陈坚林,史光孝.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DDL为例[J].外语教学,2009,(6):54-57+79.
[3]陈凌,陈广益.在线教翻译——基于QQ即时通讯软件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2):38-43.
[4]何锡江.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培训教育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5]文珊.智能全媒体认知体系视域下的翻译教学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14,(6):25-29+39.
[6]徐彬.翻譯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