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科新要求下工程管理专业精益建造型人才培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建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各项工程技术难度相应提高,精益建造的理念孕育而生。高校作为育人的基地,应响应行业需求,响应建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推动我国精益建造发展的人才。本文着眼于西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精益建造人才的培养,行文先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建筑市场急需精益建造人才;然后对西部地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发现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双向导师制、教育实践平台四个方面给出建议。为相关专业教学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管理专业;精益建造
   引言
   建筑业为响应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理念,不断的对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及产品进行精益建造。高层装配式建筑凭借着其节能、环保、缩短工期等优势脱颖而出,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亦更加苛刻。高难的技术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使建筑业跨入更高水平,相应的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但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的技术水平及精益建造思想都亟待提高,这极大的限制着高层装配式等高难技术建筑的发展步伐。对此,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响应建筑行业的需求,助推建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针对培养精益建造人才做出教学改革,为建筑业输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一、现状分析
   随着建设项目的不断大规模化、大型化以及复杂化,许多技术难点未能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例如装配式建筑中亟待解决预制板八字形建设结构容易产生裂缝导致脱落等问题[1];基坑工程中亟待解决水害导致基坑坍塌等问题[2];高大模板中亟待解决模板及扣件钢管支撑体系搭设承载力不足导致模板坍塌等问题[3]。其原因为行业人才过于匮乏,基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当下建筑业的需求。对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成为了当下关注的热点。而我国西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面向工程一线人才的重要阵地,对解决建筑业人才队伍匮乏问题应负首要责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建筑行业输送精益建造人才。
   二、以往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专业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准确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工程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隨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筑业以数字、信息化的趋势发展,精益建造是建筑业提倡的重要变革,培养精益建造人才,是当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西部高校,因教学理念邂逅,教学创新改革缺乏,许多学校依然延续原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培养出地区发展、行业需求的精益建造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理念邂逅
   工程管理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5]。但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针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力度不够,且没有一套明确的精益建造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并存在盲目性、片面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甚至有的院校认为既然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就没必要增加其他施工类或具有精益建造思想专业课程。加剧了在高校培养具有一定施工技术能力及精益建造思想人才的难度。
   2.土木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较少
   我国西部高校工程管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施工技术能力及精益建造思想的教学发展相对滞后,传统课程中设置的施工类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仅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并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做进一步巩固。虽然学生由此掌握了部分关于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方面的知识,但面对目前建筑业的精益建造及高质量发展趋势,仅有这些知识并不足以满足行业的需求。对此,我国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提高施工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挑战度,将精益建造思想融入到实践型和应用型学科当中,真正培养出具有施工技术能力的精益建造管理型人才,以满足建筑业的发展需求。
   3.实践教学力度不足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包括实验、社会调查、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此安排确实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标,并收到较好的效果[4]。但由于专业课程安排的需求,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间隔较大,学生在接受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是阶段性的项目知识,过于零散化。同时,学校在安排实践教学时,需支付企业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以满足学生实习需求,但各学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因此,大多数学校选择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很难在高速发展的土建行业立足。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对精益建造思想及施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的是培育精益建造人才的基础,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因为长期在教学岗位工作,精益建造理论学习的时间较短,并且部分老师对新理念存在抵触情绪,自身的实际工程经验过少,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同样增加了培养建筑行业适用性人才的难度。
   (四)缺乏实践平台
   培养一定的施工技术能力及精益建造思想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仅是通过授课或实践教学达不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我国本科高校为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给予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通过校园组织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相对容易。但我国极少高校能较好的运用此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导致“课堂上”与“课堂下”的衔接不够紧密,无法使学生最大化的吸纳课堂知识。对此,我国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待开展相应的组织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施工技术的掌握及精益建造思想的理解。
   三、改进建议
   (一)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精益建造人才    根据建筑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可知,我国建造业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但由于适应建筑业需求的人才队伍匮乏,无法满足建造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对此,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培养符合当下行业所需的精益建造人才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的方向。
   具体的目标:(1)使学生了解当下行业的状况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并了解精益建造的定义、发展趋势、作用及意义;(2)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兼具施工技术、管理、BIM技术等方面的能力(3)以实际项目图纸为基础,通过相关BIM软件模拟,完成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合同成本管理、施工过程管理、进度管理。
   (二)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学业挑战度
   为满足我国建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定要重构课程体系,提高施工类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的挑战度。但在选择新增课程时需考虑课程是否具有现实价值、易于學生吸纳、能产生预期效果等,实现在最小的调整中最大化提高课程的挑战度及融入精益建造思想。近些年来,BIM技术为建筑业各类企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与精益建造的核心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融入BIM类课程,并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土木工程施工认识实习、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技术、安装工程及施工技术、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设计以及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课程。其目的在于以BIM课程为辅助工具,以精益建造理论为指导方向,进行施工类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的开展。有效提高学生对施工类课程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建筑业各类企业输送符合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三)设置双向导师制,强大师资队伍
   我国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致力于培养适用于工程一线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应具备解决工程项目复杂问题的工程施工技术能力。但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际工程经验不足等现象,致使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对工程进行管理。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可应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双向导师制,即聘请建筑行业各类企业中富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人员到校内进行课程授课、指导,如聘请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造价咨询单位的负责人或工程师等。此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又解决了高校教师实际工程经验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工程施工技术能力,为建筑行业实现精益建造提供适用性人才。
   (四)建设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水平
   在完善课程结构的同时,应考虑课程受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对庞大精益建造知识体系的吸收能力较弱等情况,对此,“课堂上”及“课堂下”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内设立BIM研究中心,重点发展学生对BIM技术的掌握能力,巩固学生对施工类理论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精益建造理论的认识。BIM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提供电脑设备、提供基础建模培训、参加相关BIM竞赛、深化校企合作等。使学生从基础建模培训,到独立完成项目,最后自主承接项目,这一过程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及软件操作能力。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磨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并通过以赛代练的模式,加深学生对精益建造思想的认识。
   四、结语
   上述以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当前行业发展急需精益建造人才。而当前西部地区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实践平台短缺四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精益建造人才;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学业挑战度;设置双向导师制,强大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水平的四个建议。望能通过本文所述的建议,推动精益建造在我国西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利用新理念及技术提高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有官.浅析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J].山西建筑,2018,44(16):234-235.
  [2]张利生. 基坑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控制[A].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7:2.
  [3]谢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13):32-33.
  [4]李丽萍,王怡,杨东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7):240-241.
  [5]程志辉,宋丽伟,李慧哲.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1(Z1):155-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5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