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微"形式融入课堂内外学习中以焕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课堂实践、课后延伸,介绍了信息技术如何以"微"形式呈现于课堂内外,分析了教学实践中"微"形式呈现的实际效果,探究实践运用时"微"课堂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最后,总结了初步探索"微"课堂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成果与思考。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机是一种独特的对象,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传统教学;第三阶段,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第四阶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程度日益密切,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特别是通信技术,运用音视频、文字、图象等形式,实现实时、互动、高效、便捷地信息交流,已成为人们娱乐、工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微信、QQ等各类社交软件更为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来源于课堂,也能够通过各类APP、软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形式更多样化,且不受时空限制。受此影响,学校课堂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已经有所减弱,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探如何将"微"形式融入课堂内外的学习中,让"微"课堂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微"课堂,丰富教学与学习。
传统课堂讲练结合略显无趣;多媒体应用日趋乏味;运用交互式白板,不可避免,新奇劲过去后逐渐平淡;采用音视频等"微"形式嵌入课堂,学生显然更有学习兴趣,更有热情。
例: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中,"3个同学坐成一排,两两合照,有多少种坐法?",在前面1、2、3排列的熏陶下,再继续使用符号或数字表示显得过于单调,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学习热情下降。因此让3个学生充当模特,1个学生指挥两种坐法,并说一说排法,明确:"有序思考:3个人,先固定第一个人,剩下两人交换位置。"然后换另一个学生接着排,要求有序、不重不漏,全班充当摄影师,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师利用ipad(或手机、实物投影仪等)即时拍照,传送到电脑上投影出来,而后在电脑上将几张照片并列对比,让学生对比是否重复或者遗漏,这样展示,不仅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注意聆听、思考,学习效果也比较显著,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熱情。
二、"微"课堂,延伸课后与辅导
信息技术改革导致学习方式不在仅限于"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基于微课、慕课等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相比单调的课堂学习,学习来源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形式也更多种多样。
例如,二年级《角的大小比较》,在慕课平台上微课视频呈现:"以红角和蓝角争吵谁大谁小的问题切入,再通过画角延长,用不同颜色的卡纸重合对比,从而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开口大小有关。"学生学习时重难点处可暂停,进行理解梳理后再继续学习,之后可根据对应的梯度练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上来不及吸收的内容,也可借此再次进行回顾学习。对学困生而言,有些是害怕在课堂上暴露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听懂,通过这样的课堂延伸,给予更多的学习时间,当课后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后,获得成功体验,会激发他们更大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焕发学习热情。
三、"微"课堂,沟通家校与师生
作为教师,了解教材变换后的调整,而家长的知识大多停留在早期的掌握上,并没有"与时俱进",例如:3×4=12中,3是"被乘数",4是"乘数","乘"和"乘以"也有顺序之分,现在则统称"乘数"或"因数",乘号读作"乘",无顺序之分。"旧知"与"新知",让孩子的学习进入了"两难"。
例如:《笔算除法》新授后,有学生对算理理解不够透彻,出现这样的情况:笔算804÷6,不是下一位上的数字落下来,而是全部落下来,错例如右图示。“新旧”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误解”,后来利用微信录制短视频讲解,及时解除了"误会"。
"新基础教育"提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4]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有时还会以偏盖全,利用微信、QQ等通讯手段,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不能及时反馈的情况反馈给学生或家长,并做适当的评价。
“微”课堂终究只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形式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还是要让学习更丰富多彩,更多元,这也更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制作“微”课堂所需的资源,需要花费更大的心血,也要求更高的质量,能更切实地为学生学习服务,通过实践可知,“微”形式的课堂呈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今信息技术普及之下,各类游戏、广告等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各个领域中,而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如何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正确进行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
[2]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
[3]中国教育信息化[J],2016(02):10-12+39.
[4]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丁云观.积"微"成著--"微信群"对起步作文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6(8):5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5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