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及危险废弃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及分析,认为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高校应在安全教育与培训、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风险评估、生物废弃物处置、安全设施投入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262-02
  一、前言
  高校实验室是国家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主要基地,也是安全事故多发、易发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国内高校生命生物类学科和生物交叉学科飞速发展,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然而,诞生这些成果的生物类实验室内由于经常接触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危险废弃物等危险源,具有较高危险性,尤其是当实验材料是活的生物或具有活性的组织器官时,易引发实验室感染。如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发生感染事件,有2名实验人员感染SARS。另外,由于生物感染往往具有隐蔽性,感染后不易觉察等特点,易造成群体性感染事故,如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使用未经检验的山羊进行动物实验,造成27名学生及1名教师陆续确诊感染属于乙类传染病的布鲁菌病[1]。
  本文通过查阅《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法规条例和文献资料,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危险废弃物这些生物类实验室主要危险源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提出針对性的安全管理建议,希望对国内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起到参考作用。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病原微生物安全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并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2]。通过调查了解,在病原微生物安全认知方面,许多师生没有病原微生物安全知识,不了解病原微生物法律法规,不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气溶胶危害;在微生物使用与个人防护方面,许多师生在样品采集、使用过程中没有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并佩戴相应防护措施,也没有必要的消毒措施,实验室也未定期维护与检测生物安全柜,尤其严重的是许多师生没有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所在实验室微生物种类进行统计并对病原微生物实施分类管理,一些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应在生物安全二级以上实验室进行操作的微生物也普遍存在于普通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中。
  (二)实验动物安全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安全是指对实验动物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3]。调查结果表明,在实验动物安全认知方面,国内高校安全培训较为欠缺,许多师生不了解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气溶胶的危害;在使用资质与场所方面,虽然大部分实验室的实验动物能够做到从有资质单位购买,但仍然有不少实验动物来源于其他途径,甚至是野生动物,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且许多实验动物饲养在无合格资质的场所,甚至散养在实验室中也没有利用哨兵鼠监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动物逃逸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生物安全危害。在安全操作及个人防护方面,许多师生安全操作意识不强,实验操作时不佩戴防护用品,隔离服未灭菌处理,动物咬伤或抓伤事故时有发生,极易引发人畜共患病传播。
  (三)危险废弃物安全
  生物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种类较多,大体可分为有传染性的生物废弃物和非传染性的化学废弃物两大类,生物废弃物主要有沾惹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基、手套、针头等及实验动物垫料、尸体等,化学废弃物主要有化学品废液及其他废弃物。生物废弃物往往含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置不当,易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甚至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化学废弃物也往往是有毒有害的,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在生物废弃物管理上存在未进行分类收集和高温无害化处理的情况,甚至将生物废弃物作为普通垃圾处理;化学废弃物管理上,存在未分类收集,无专用的废液存放容器、回收容器无成分标签等,还有部分实验室存在将未经处理的废液随意排放的现象,造成环境危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有研究指出[4],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不规范操作是导致实验室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而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则是导致不安全行为和不规范操作的直接原因。美国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生物实验室均有严格的实验室准入机制,如美国康奈尔大学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除了要通过常规的生物安全培训考试外,还要有针对性参加专项安全培训,方可进入实验室。通过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尤其是不同实验室要针对本实验室研究方向和涉及的危险源,开展相应培训,使师生清楚实验室危险源,熟悉各项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必要的个人防护技能。此外,还应实施安全培训考核,可采用理论考核和课堂报告相结合的形式,给予师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准入证,并将准入制度和门禁管理制度结合起来。
  (二)规范实验室建设
  规范实验室建设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必要条件。据了解,高校许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装修缺乏科学和规范的设计,部分实验大楼由其他建筑物改建而成,不能满足生物类实验室在通风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对在用的不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实验室应进行升级改造,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方可使用。对新建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审核其设计方案、施工单位及人员资质后方可动工,验收通过后方可开展实验。在生物实验室设计及改造中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微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应划分办公区和实验区,并设置必要的防护隔离,以避免交叉污染;二是科学布局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三是做好安全警示标识,生物实验室门上应张贴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识,实验室内也适当张贴相关标识,做到随时随地的提醒。   (三)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系统、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实验动物、微生物样本、实验废弃物等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张贴于实验室醒目处;二是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三是应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减少和减轻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应实行分级管理,不得在低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和动物感染实验。
  (四)开展实验风险评估,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规定,学校应成立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开展生物实验风险评估和管控;学校还应制定生物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实施实验室周查、院系月查和学校季查的检查模式。根据实验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的结果,实施生物实验室的分级管理。
  (五)规范生物废弃物处置
  为规范生物废弃物处置,防止实验人员受到感染以及污染周围环境,高校应对实验废弃物分类收集,放在标有生物危害标记的收集盒内,并委托有处置资质的公司定期收集和处置;而实验过程产生的各种微生物菌种、用过的培养基、动物尸体及器官、动物垫料需要以高温灭菌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
  高校应根据生物实验室级别对人员出入、操作、维护等过程开展必要的安全防护。强化防护综合措施可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伤害,保护样品不交叉传染及不污染周围环境。高校应设立生物安全专项资金,用于对生物安全柜、灭菌消毒设施和应急防护设施等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确保设施和设备状态良好、运行安全有效。同时,为师生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具,并督促根据需要正确佩戴。
  参考文献:
  [1]王帝,翟璐.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严重传染病[N].中国青年报,2011-09-09(3).
  [2]赵赤鸿.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策浅探[J].疾病监测,2009,24(6):468-470.
  [3]钱军,孙玉成.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J].中國比较医学杂志,2011,21(10/11):15-19.
  [4]徐健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4):164-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