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任务,绘本教学作为越来越重要的阅读载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语文课堂中,绘本以其独特的特点,较大程度弥补了语文课堂的单调乏味,学生在学习绘本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一、绘本的内涵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英文名为“picture books”,因此绘本又叫做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学术界对于绘本有不同的定义,松居直先生利用公式给绘本下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定义:“文字+图画=带插图的书;文字×图画=绘本”。[1]我国著名的图画书研究者彭懿在其著作《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是这样定义图画书的:“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点,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2]康长运将绘本的内涵总结为“运用一组连贯的图画或以图画搭配文字,围绕某一主题共同叙述完整故事的一类书”。[3]由此可知,绘本是一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艺术性与文学性结合在一起的书籍,能够清楚地揭示故事主旨,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二)绘本的特点
1.绘本的趣味性
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练易懂的文字与活泼形象的图画结合。作者在创作儿童绘本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格外讲究绘画的风格和技巧,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处在发展阶段,形象思维占儿童思维的主导,阅读大量的文字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负担,从而失去对阅读的兴趣,绘本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化,多以鲜艳明亮的色彩为主色调,因为鲜亮的颜色通常能够给儿童带来积极向上的体验,激发儿童的视觉体验,同时图画又能使学生在色彩变化中充满丰富大胆的想象力,配以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文字,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
2.绘本的故事性
儿童的阅读目的较为单纯,主要动机是获取情感上的满足,更高级的目的则是引导儿童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到不断变化的世界。绘本作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认知思维着手,选取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情景、符合儿童行为特点的人物,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将故事的特定主题与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情节中,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由图画入手,理解图画与语言的内容,最终通过文字语言和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主题,产生同理和共鸣。
3.绘本的哲理性
好的绘本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动态感和情节上的完整,更要揭示出绘本本身深刻的内涵,绘本要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道理,读出价值。一本小小的绘本,用其简短的文字、生动的图画为孩子们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将很多人生哲理传递给儿童,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他们进行品格陶冶和道德启发,帮助儿童树立早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有利于推动儿童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建构
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4]。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起来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领域的基础学科,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国家认同、审美情趣、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健全人格等具体方面。绘本虽然简单易读,但内容深刻,教师可充分利用绘本,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语文核心素养结构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主要表现为通过积累语料和言语经验,形成语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为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交流沟通奠定基础,同时学生能够将语言进行梳理和整合,将语文知识结构化,使语言活动经验转化为学习策略,进一步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知識。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能力。学生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联想与想象,获得语言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并能做出辨识、分析、比较等,同时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第三,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发现与鉴赏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体验语言美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能唯美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第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在语文课程价值取向方面,既要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同时又要参与当代文化。要体会、认同并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理解、包容、吸收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文化精华,积极参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育实例
以下以绘本《花婆婆》为例,说明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育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能。 《花婆婆》是美国女作家芭芭拉·库尼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题材,围绕着“如何使世界变得美丽”这一主题展开,讲述了主人公花婆婆跋山涉水,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找到答案的故事。绘本传递出一种坚毅勇敢的精神,充满了温馨恬静的情调。
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花婆婆》这本绘本比较适合第四学段(5-6年级)的学生阅读,该学段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和语言功底,能夠掌握绘本中词语的基本含义,能够顺利进行自主阅读。绘本中多次出现“形容词+的+名词”的短语形式,如“美丽的贝壳”“高高的雪山”“跳跃的袋鼠”等词语,该学段学生对此结构类型的短语已经熟悉,可以与之前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整合,形成一些新的语料。绘本开头写“她告诉我一些过去的事情”,接着向读者娓娓道来了“一些过去的事情”,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此绘本与平日所学的课文在叙述上是否有不同,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知道该绘本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指导理解倒叙手法的用法及作用,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上。文中开头写到“房子的四周,开满了蓝色、紫色和粉红色的花儿”,封面的插图与该句相对应,学生并不知道这些花儿到底是什么花,带着兴趣继续阅读,读到绘本中间时发现是鲁冰花,读到结尾更是恍然大悟真的是鲁冰花,教师此时可列举出教材中出现首尾呼应的课文,使学生能在已经学习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通过梳理与整合,使学生能够将语言运用规律转化为方法和策略。这些整体而又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谈论的过程中,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师生一起探究,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可以简单概括出花婆婆要完成的三件人生大事;绘本中主人公的称呼出现了几次变化:当她开始四处旅行时,大家都叫她卢菲丝小姐;当她每天出去撒种子时,大家都叫她又老又疯的怪婆婆;后来每年都开出更多更美的鲁冰花,现在大家都喊她花婆婆。三次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大家”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也发生变化,学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概括花婆婆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的称呼,或者概括出在拥有不同称呼时都分别做了什么事。教师根据自身经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绘本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提高思维能力。能够在阅读鉴赏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之一。文章结尾处写到花婆婆嘱咐“我”也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我”虽欢快答应,“但是,我还不知道将来会做什么样的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我”出主意提建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特性。
3.围绕审美发现与鉴赏展开教学
对美和美感的认识,最终是要落实到对人的审美教育上。审美教育作为审美活动,是感性的、情趣化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则是群体性、知识理性的。对教师来说,如何将审美与教育结合起来尤为重要。我国现代美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将审美教育看作是情感教育主要表现在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生的提升作用,将人的思想品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审美活动所带来的感性形式和愉悦情感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花婆婆》这本绘本色彩感强烈,色调温暖而明快,整个画面干净、细致柔和,传递出一种坚强、生动和活力,当花婆婆还是个孩子时,便有了梦想:去很远的地方旅行,老了的时候要住在海边,让世界变得更美丽;长大后为了实现梦想四处游历,爬过雪山,去过热带,走过沙漠,穿过丛林,经过自己的努力,花婆婆的梦想实现了,花婆婆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做人要独立;不仅要有梦想更要朝着梦想努力奋斗,终有一日梦想终会变成现实。学生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和花婆婆一起旅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而花婆婆通过“播撒美的种子,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帮助学生树立了分享美好的价值观。教师通过作品中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
4.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展开教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花婆婆》作为国外优秀绘本作品,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是其他国家和区域的文化。花婆婆带领学生先是体验了海边城市的忙碌和充实,接着又游历了热带岛屿,体验到了热带地区独有的风光和风土人情;来到东方的沙漠地区,感受不一样的东方魅力。而绘本中的建筑物和服饰更是细致地介绍了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海港边红砖瓦房,印第安人和美国人各有特色的穿衣风格;热带岛屿上用茅草堆起来的小屋以及高大的椰子树构成的独特风景线,他们的衣服色彩多样,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丝绸群衫;处在阿拉伯地区的人民,则多住在泥砖房里,他们为了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常常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些国家的文化,因此对这些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学生足不出户便能体验异域文化。学生通过观察可发现,艾莉丝坐在爷爷腿上听故事时,墙上悬挂的壁画,与花婆婆老了之后,给“我”讲故事的壁画是一样的,而这幅画正是热带岛屿的风景图,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传递,一种爱的延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学语文绘本阅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能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绘本的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注释: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艺术出版社,2009,216.
[2]彭懿.图画书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0.
[3]康长运、唐子煜.图画书本质特点研析[J].大学出版,20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
[2]王杰,廖国伟.新编现代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赵晓丽.儿童绘本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
[5]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06).
王思琦,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0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