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职院校从示范到优质建设的反思与完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反思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遴选过程而忽视绩效评估,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重视少数学生培养而忽视多数学生利益以及教师参与、扩散效应有限等问题。提出在当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构建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经费资助体系,突出以软件建设为重心的验收标准,构建惠及全体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治理机制,打造以优质高职院校为核心的区域集团化办学网络,以加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 职业教育;示范高职院校;优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精细化、优质化发展成为高职教育转型的重要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推出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助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当然,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汲取过去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教训,明确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方向和路径,确保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一、从示范到优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选择
  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难题。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在高校扩招的大潮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規模上看,均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更多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招生制度所限,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并未得到根本提升,在生源市场上的竞争,难以与普通高校匹敌。高考中大量的“学业失败者”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从这个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与普通高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高职教育改革逐渐被提上日程。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建设效果看,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大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对没有进入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范围的职业院校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建设方向和方式存在一定误区,与政策预期的效果和目标有一定差距。
  鉴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不足以及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国家开始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按照该计划的要求,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遴选一批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水平突出、社会服务能力强且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优质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建设。按照该计划,到2018年,在全国要建设200所优质高职院校。所谓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实际上就是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一种再建设,其对照的是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在确保规模化的基础上,在局部范围内推进示范项目的做大做强,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吸引力以及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1]。通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审视与反思
  (一)重视资格遴选而轻视绩效评估
  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获得前期的入围资格,在申报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精力。与申报时的热情相比,一旦高职院校获得了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入围资格后,在项目建设中的热情就开始下降,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示范高职院校项目建设经费完全用在“刀刃”上,对国家要求的配套经费投入也明显不足,进而导致项目建设的质量下滑。在项目验收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精心包装”,突出形式主义和表面工作,不少学校在数据上还有掺假、造假的嫌疑[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对资格遴选过程极为重视,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绩效评估机制并不重视,导致部分院校项目建设中的“水分”较大,这也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必须汲取的教训。
  (二)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
  回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两轮建设过程可以看到,各个高职院校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验收,均比较注重项目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在国家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没有一个科学绩效评估机制的情况下,项目验收标准过于注重外在的硬件标准考察,对无法量化的软件标准无法准确评估,进而使得部分高职院校抓住项目验收的“缺陷”,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硬件建设,对软件建设较为轻视,影响了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整体质量。有学者在对江苏省15所示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各个学校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软件建设存在很大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专业建设,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依然突出,各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较为僵化,专业调整方式缺乏前瞻性等[3]。
  (三)重视少数学生培养而忽视多数学生利益
  国家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来惠及更多学生,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只有在办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够得到完整的贯彻。对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而言,也只有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建设的效果才能够显现。但很多学校为了在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不惜将有限经费大量投放到竞赛的场地、材料等方面。有些示范高职院校做法更为极端,为了某一竞赛项目的训练,甚至让参赛学生不再参与文化课、理论课学习,使其成为脱离正常教学秩序的“特殊群体”,享有部分“特权”[4]。当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少数学生身上,必然侵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四)教师身在局内而权利在局外
  表面上看,教师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主体力量。但在科层制体制下,教师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当一个学校拿下了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资格之后,教师就成为了“最忙碌的人”,不是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改革中的“忙碌”,而是疲于应付上级领导交代的各项命令或是填制各种表格。在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国家政策一直强调要通过该计划的建设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也确实得到了扩大,但这种权力扩大是集中在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管理层手中,并不在教师手中。在科层体制无法变动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只是建设过程被动参与者,处于“身在内而心在外”的状态。   (五)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并存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发达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会给非发达区域带来扩散效应,带动非发达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如果发达区域资源过于集中,非发达区域的经济社会要素就会反向向发达区域靠拢,回波效应就更加突出[5]。由此看,扩散效应是发达区域带动非发达区域发展的正向效应;回波效应是发达区域通过反向的资源汲取来阻碍非发达区域发展的负向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示范高职院校和非示范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来引领带动非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对其起到正面的带动作用。但是,在起到正面扩散效应的同时,负面的回波效应也存在。有学者对浙江47所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表明,示范高职院校和非示范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日渐扩大,技术服务、非学历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不均衡问题较为严重,示范高职院校对非示范高职院校的资源汲取效应在提升[6]。在示范高职院校得到大量经费资助的过程中,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会不断得到提升,会影响到周边非示范高职院校的招生,生源会向示范高职院校聚集。如果这种情况无法得到调控,那么回波效应的影响就会超过扩散效应,示范高职院校和非示范高职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就会无法遏制,这显然背离了国家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初衷。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与完善
  (一)围绕建设计划的政策目标,建立以绩效评估为导向的经费资助机制
  第一,改变过往的经费资助方式,明确经费资助的绩效导向。在省域范围内发布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政策体系中,政府的经费资助必须要以评估为依据,对评估过程要做到精细化。对于拟重点支持的优质高职院校,对于办学经费充足的学校可以实施“先建设后资助”的方式;对于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学校可以实施“边建设边资助”的方式,通过资助方式的改变来提升其建设效果。第二,通过构建“投资—回报”经济学模型来监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经费使用过程。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资助经费无从监控,很多学校将资助经费用于与学校建设无关的地方[7]。为避免重蹈覆辙,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来搜集和分析各类经费使用数据,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即时评估,完善评估标准并定期公布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按照绩效评估的结果来动态调整经费资助力度和方式。对于建设效果好、办学质量提升明显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资助计划的基础上酌情提升资助力度;对于建设过程缓慢、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资助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资助经费。
  (二)改革项目验收标准,构建以软件建设为重点的验收体系
  优质高职院校项目验收标准应当改革,重点提升软件建设的指标比例,进而凸显软件建设的重要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了前两轮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就实践看,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扩张,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硬件水平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提升,但软件建设的短板依然存在。而且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准就是“做大做强”,由此表明能够被遴选上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学校在硬件上是有一定基礎的,否则就无法做到“做大做强”[8]。因此,在当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改革其验收标准,优化验收指标体系,突出软件建设在验收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突出软件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忽视硬件建设;而是在重视软件建设的同时,强调软硬件建设的同步和匹配,进而保证硬件建设作用和软件建设效应的同时发挥。
  (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惠及全体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合理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对此表述并不清晰,不同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而且,国家也没有专门界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文件,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没有参考和支持的来源。在过去的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功利主义导向下,很多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较高[9]。但显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从学生到新手再到行业专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有自身的规律。因此,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当下最为现实也是最为贴切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界定为“准入”水平,换言之,就是要让全体学生毕业之后均能够顺利达到相关企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其进入社会提供一个合适的门槛。为了提升学生的“准入”水平,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将技能训练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水平欠缺的问题,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基础的理论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尽量提升全体学生在文化素质、理论水平、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进而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四)构建多元治理体系,建设以教师为主导的治理机制
  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改变科层制的弊端,建构多元化治理体系,打造以教师为主体的治理模式,进而发挥多元主体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协同作用。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治理体系不仅应该有学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还应该有一线教师,而且教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在强调教师参与治理且发挥主体作用时,其权利也并非是没有边界的。为避免教师参与人数过多而带来的意见分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治理体系应该打造一支名师治理团队,确保民主基础上适当集中。当然,以名师为主的治理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名师对新手教师的帮扶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最终提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整体质量。
  (五)深化区域范围院校合作,构建集团化办学网络体系
  基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区域范围内要构建深度合作网络,强化优质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就必须将优质高职院校和非优质高职院校纳入一个集团化办学模式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范围内共享,进而缩小高职院校发展之间的差距[10]。为了扩充集团化办学网络的扩散效应,还可以吸纳部分企业、行业、政府机构参与。当集团化办学规模日渐扩大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一套透明的、正式的治理体系,防止部分参与主体“搭便车”的行为。毕竟,区域范围内的集团化办学合作网络带有较强的异质性,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需要充分发挥优质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内外部治理机制来切实推进集团化办学网络的深度发展,进而逐步推进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的均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晓东.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5-18.
  [2]曾东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实践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0-24.
  [3]吴峰.区域经济视野下江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1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2):86-92.
  [4]欧阳育良,戴春桃.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23-25.
  [5]韩纪江,郭熙保.扩散-回波效应的研究脉络及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2):117-125.
  [6]张菊霞,王琪.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基于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4):39-44.
  [7]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169-170.
  [8]卢玲.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8-22.
  [9]李小娃,孔巧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逻辑起点与战略要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6-11.
  [10]李梦卿,刘晶晶.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8(2):45-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2428.htm